扣連老農青農的香港稻米 小磡村黃華粘收成在即

種植太陽花及各種年花的小磡村信芯園,今個夏天第二茬太陽花漸漸再次盛放。然而本身可生長至人一樣高度的「傲雪」向日葵,受到天氣影響比預期矮細;與此同時,農舍最近又被業主收回、部分田地又面臨新田發展。

在這片不穩定的農田上,信哥一如以往種了一斗稻米。以香港本地米平均斗產不足150公斤的數據來看,所以大多數在本地從事稻米種植的單位,甚至漁護署在推廣米種時,都是以收費活動規劃,而非追求產量。對信哥、信芯園來講,種米更大的理由,是希望通過這種香港農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作物,將幾代本地農民緊緊連繫。

稻米是戰前本地農民最主要的作物,元朗絲苗等傳說公眾或已略有所聞。而近年不少復耕、開田的項目,吸引不少年青人投入農業。固然離開者眾,但留下來的人,今日仍在各個農區奮鬥中。

而信哥絕對是當中的關鍵人物。6年前仍是土盟執委及大學生的我,因為信芯園農舍面臨收地,急趕地申請各種文件打官司而與信芯園扯上關係,與地政等部門多次交手。其後土盟推動「新界有種米」計劃,其中一個試點由信哥主導,帶領年青農友將休耕的牛潭尾農地種稻米,並發展成今日的「新興農場。牛潭尾信心米」團隊,向生產型及活動方向發展。

因為過去土盟工作與信哥合作多年,由合力對抗收地、爭取水利設施,到2017年在水浸後,策劃將農場開放予公眾參觀,演變成為一個全新的旅遊勝地;到今年交回農夫一家自行營運,而收米的活動則繼續由我們——已於牛潭尾鍛鍊多年的年青農友團隊承包。

這幾年之間,香港以至世界的變化很大,農場也受到不同因素影響著,但信哥對年青農友的支持絲毫不減。包括自己在內這個團隊,亦已在牛潭尾擁有6年種米經驗。而信哥自己也堅持種米,今年所選的「黃華粘米」並非絲苗,據信哥所述口感軟滑,產量較高,也是以前未試過的品種。

收米活動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多功夫。首先現時信芯園沒有打穀機,要將牛潭尾的打穀機搬過去;然後要安排好位置、準備大量鐮刀和農具;收割下來的稻米,又要再運回牛潭尾好好儲存和曬乾,等兩三星期後才再磨米。最近天氣不穩,曬米時間需要更多,由收割至磨米、包裝之間的一個月時間,期間還要繼續其他農務,所以幾年前剛剛開始收米都十分吃力,到最近運作得比較流暢,中間都下過一些苦功。

今年的黃華粘

對農戶而言,稻米種植未必稱得上甚麼工藝,但種米這件事帶不少今日大家所認識的年青農夫進入了農業,種米也重現了戰前新界原本的景觀,喚起老一輩新界人的集體回憶。

10月1日,阡陌之間與牛潭尾信心米團隊將會收割這批黃華粘,屆時除了收割之外,亦會有本地稻米產業的分享,收割之後,參與者亦可以在農場欣賞最新時令太陽花海。而為了呼應承傳農業的理念,年滿12歲全日制學生將會有75折報名優惠,歡迎中學、大專學生們,一同回到農村,親身感受土地帶給香港人的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