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植夜雜寫

自從接觸農業和住村之後,慢慢打破好多以前對鄉村、耕田的想像。例如鄉村其實好多人都匆匆忙忙,只有老人家是比較優悠,中年、年青人都是會趕頭趕命去返工。

而務農就更加不是以前睇片常見田邊拎起鋤頭散步的速度,培苗後要在一定時間內犁好田和落底肥,然後苗生到一定高度就要在幾日內定植,今造粟米有幾行不慎度錯株距,又要快手開多兩行。到今日先算叫做將農場集體種植的作物全部落地,但番茄的棚未起好,水帶又未鋪好,距離完成功課尚有一里路。

今年農場(aka合作社)將苗、肥料成本分開,種植者需要自行投資,未計自選作物,秋播已花了不少錢。活動搞唔起無人報名,Patreon完全用來交租,食老本食到盡。完全明白為何昔日農戶必須在墟鎮向欄商借貴利,否則連維生都成問題。

即使種得起,現在已落地的農產品大概只能回到少許人工——前題是種到、然後賣到。今年親自接觸、聽同行、街市友好檔口市場資訊顯示,本地農產銷量受移民潮等影響,可能回落到社運前甚至只及社運前一半。如果賣唔出變蟹貨,會血本無歸。

但是來到今時今日,如果連少許堅持都拎唔到出來,留在香港就更無意義了。更重要是,解決田裡面的問題、克服產銷過程的困難本來就是農業的過程,而我有信心新興一眾字號(包括我自己)所生產的農作物,是值得大家去消費、值得大家擺入口,我們也有。耕種者有自己的尊嚴,就讓產品去說話,用味道和質量決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