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色的稻田蓋上白紗,距離今年晚茬稻米收割剩下十日不夠,無論收成如何,種米好像已成為每年必定經歷的習慣,春天開耕插秧,盛夏收米馬上再插秧,秋收後才告一段落。
幾年過去,NGO主導的米田愈來愈多,同時想參與這種「體驗」的人也愈來愈少;牛潭尾即將舉行收米活動,或許是最後一次公開進行的收割活動,之後慢慢轉型供團體組隊承包,減輕招收活動時的行政成本。相比做活動行政,心神還是比較想放在耕田上。
2015年尾 八鄉朱凱廸 Chu Hoi Dick輸掉選舉後, 土地正義聯盟打著「新界有種米」口號,在八鄉清潭、塱原(開心有機農場)、蕉徑、牛潭尾復耕種米。由零開始認識農業這件事,中間很多誤解、行錯路、再失敗直到今日,種米是不少年青農友和我進入農業的起點。
偶爾會浮起「運動轉化的農業參與,無法與純粹喜歡種植的農友比擬」的想法。但不能否定,「新界有種米」是很多人進入農業的起點,無論參與時間長遠,很多人都已在米田留下腳印。而很多今日仍在農業路上打拼的農友,或多或少都有種過米。
今日香港種米的地方很多,但總產能還不夠超市賣兩日,在香港種米註定無法通過作物本身發大財,不過吸引不少NGO、甚至商界投資,作為CSR也好、真心支持也好。至少沒有將農地浪費,已經功德無量。
當日有種米起步點,塱原添哥 塱原濕地開心有機農場 繼續自得其樂, 蕉徑農田 要菜不要大路 則被政府收回將變成農業園大路; 新界有種米-八鄉小隊、 新興農場。牛潭尾信心米仍在種米,以及尋找農業的出路。沒有funding、沒有大型資本支持,能維持到今日,算很不錯。
由2017年講到2021年,還是那句想「重振元朗絲苗」,明明從沒親眼見過稻田,更無食過元朗絲苗。但通過種米、通過牛潭尾這幾年的嘗試,我們又確實好像窺視到過百年前、稻米年代的新界風景,也通過插秧與除草時赤足踏入打過泥漿的水田,感覺好像與這片土地緊緊地連繫著。
所以,縱使做著的事情看似徒勞無功,還是要以有份營造新界一塊又一塊稻田風景為榮;也以參與過這個提出重新種米的土地正義聯盟、跟朱凱廸一齊工作過感到驕傲;能在信哥與May姐支持下,與新興農場團隊的農友,繼續營運這個農場,實在難得、榮幸。今年以自己/阡陌之間名義承包的品種則叫做「絲油」,味道口感都算不錯。
收割應該會邀請大家來做,一個價錢包體驗和一包米,詳情稍後再講,Patreon訂戶參與體驗當然免費了(而且優先報名)。農場之後還是會繼續種米,一塊半塊都會種,既為留種,也為香港人留一塊田、種一碗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