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銷規劃判斷

這個星期開始將士多啤梨落地,進度暫時是目標的1/3,秋播的工作接近全面完成,由於今年計劃只種極少葉菜,種植期間要做的打理當然還不少,但相比開田要做的各種準備功夫,節奏會稍為放慢直至收成。

相比其他(主流有機)農場在這段時間已經有不同作物可以應市,我們的策略是少品種、大面積種植,選擇幾個焦點作物作量產。而考慮到半農的時間分配,也盡量不挑戰需要密集打理的十字花科葉菜。

這種種植規劃好處是可以令自己專門地練習某一兩種作物的種植技巧,而出貨期間亦可以提供一定產量(如果種到);但同時,中間會有很多時間無貨出,例如自8月尾開始至今,除了洛神花幾乎節零產出,收入完全靠一造粟米或士多啤梨支撐,風險太集中,而批發商、散客也很難很我們做生意。

若果早期規劃做得更好,例如8月、9月初將今日種士多啤梨的田開耕,種一批短時間產出作物如早水蘿蔔等,就可以縮短無菜交的空窗期了,這一點已備忘。

不過即使能填補空窗,市場又是否真的有容量?早前講過某些有做訂菜的大場,訂戶大跌一半;今日聽到另一個大場更只剩下1/3客——是比起疫情前少,而不是與去年大家突然關注本地農業、本地菜銷情理想的時候比較。

與此同時,即使做以散客為主的活動,也同樣乏人問津。一來是坊間和友好已經做了很多相似計劃,市場已呈飽和;二來是近一年有個趨勢,愈來愈人有能力自行租地種田,體驗或活動也不再吸引。

經營農業始終要回到產能和技術本身,擺脫情感動員、以味道品質決勝負。當然,用農地賺另一種錢,似乎是更多人心裡認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