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多啤梨(🍓)是冬季作物,收成期不算短,而且也很受歡迎,在新界很多農區尤其是大棠、打鼓嶺、流浮山等都有士多啤梨園,以開放自摘、再按重量計算的方式銷售,吸引不少家庭客光顧。
根據現時在網上找到的資料,2004年漁護署在上水大龍實驗農場舉辦種植技術研習講座,向本地農民介紹有機草莓的種植方法,也推介了幾個品種,當年亦已有幾個農場開始種植士多啤梨,或許這就是農民轉種士多啤梨的潮流起點。
農場去年為農友們的小朋友種植了數百棵士多啤梨,有些在收成後沒有完全清除,今年也有重新生長。不過如果要有所收成,還是重新定植好。

香港大部分農場都會選擇日本品種的果苗,但實際上要由日本將果苗空運到港再定植,是完全不可能,從擅長培苗的農場或中國大陸入貨,是農友購苗的選擇。而並非以農業生產為目標的園藝愛好者,亦可以經嘉道農場買苗。
士多啤梨的種子,就是果皮上一粒粒的小果籽,一般來講種到5塊綠葉就可定植。然而,定植前又要先將其中部分綠葉剪走。老農夫解釋,綠葉看似健康,但這些定植後要很多水份,而移植時根部很多都已經很老,無法及時輸送大量水份,葉片很快就會枯萎。所以要先剪走綠葉,讓新根生出後才支持新葉的水份;但也要留低1-2塊較新的綠葉,維持光合作用。
農友們都認為種士多啤梨打理不麻煩,但前期準備要很充足。開壢放好水帶後要鋪地膜,除了不令野草生長,更要減少水分蒸發;有些大場更會起棚控制空氣溫度和防雀,以保收成。而在牛潭尾,士多啤梨暫時仍是非主打作物,未有巨大或長遠投資的打算。
今年承包農場約1/3-1/2的植株,也從農友俏姐取得另一批植株。不過種得多不一定收得多,氣候反常令到低溫日子縮短,城市擴張擠壓野豬(🐗)和其他動物生活空間,令到每一批作物,都要承受農民技術與基建以外、無法控制的風險。

無論是水牛(🐃)攻擊村民、農作物被野豬蹂躪、極端天氣災害頻生,農民、鄉村都是第一線地承受大自然對人類的反撲,但那些坐在冷氣房的當權者、發展商和規劃師,卻繼續理所當然地胡亂開發鄉郊,同時放任棕地擴張、私人露營區、露營車破壞鄉郊水土資源、生態環境。而無視規劃失當,想親近(人造的)大自然而光顧這些場地的城市人,就成為破壞生態、壓迫個體農民的間接幫兇。
這些傷害完全抵銷甚超過每星期放幾多回收物去綠在XX、平日走幾多支飲筒對環保的貢獻。想香港人有得食香港菜,消費固然重要,但同樣甚至更重要的,是通過生活習慣的改變、推動有效的政策制定,締造適宜耕種的環境,建立萬物與環境公義的社會,才令農業與生態保育均可同步發展。
除非移民去太空,否則我們還是會留在地球(🌍),直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