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農友香城遺菇提到被港大、中大funding疑似「撞橋」的問題,然後這幾日都有同農友討論港大永續坊在沙頭角的農產加工計劃 @locofarms.hk ,自己有些想法想寫下來。業界裡很多都是相識相熟的朋友,看到這篇或許會感到不悅,但既然相熟就不妨打開天窗。
以本地農產品加工增值,並非新鮮事物。舉例說,現時有些「婆仔」會用自己種的蘿蔔自行加工做蘿蔔糕,技藝比起一般商店好,只做熟客生意,雖然規模不大,但足夠當自己過年賺少許外快過年。這些婆仔不太常見於「本地農業」的討論之中,早幾個月有一位這樣的「婆仔」打電話來問我意見,說其中一位代他銷售的掮客想他加入沙頭角,令他的加工品可以在持牌工場中進行。
曾經也有人游說我們去沙頭角進行加工。但除了產品要以共同品牌生產,更加要先付數千元的價錢,才能加入試驗計劃(剛看到是$3800元,不知有無理解錯)。這可能已經是是半農半x的小農、婆仔,本身作物的總產值;而他們正正是為了令作物升值才自行加工賺取微利,當然你可以質疑他們自己生產有違法之嫌,但為了「合法」生產,反而要將自己的技術與品牌(品牌不一定是有logo、有牌頭,在客群之中的口碑,儲到自己覺得足夠的熟客也是一種),貼油錢運到大老遠的沙頭角,再加工、然後要多貼多個標誌去產出。到底這是為了甚麼?甚至,中間過程可能還要跟廠方分享技術,農戶除了facebook多幾個like之外,更得到甚麼?利潤有增加到嗎?
如果覺得「唔鐘意就唔好玩」、「繼續做返原本嘅嘢」,但現實是,這些小農投放小規模資本,用多年時間摸索出自己在市場的定位和角色,繼而發展自己的小生意。然後NGO或大學以龐大的技術支援、甚至利用官方資源(例如農業基金/鄉郊基金),將小農模式變成一個「社企」,然後這個社企可以在不會蝕本的前題下用小農模式經營。沒有資源的小農,在尚未完全擴張的市場中就會被擠壓下去,或者以沒有合法場地為由被排擠。
一直都有聲音批評香港如此嚴格的食品加工條例,是保障淘x、李x記等大型食品企業、以免被在地、民間的小型加工挑戰,維持壟斷地位。要加入食品加工的行列,投資的門檻很高,絕非一般小農、或只是季節性生產的小農可以負擔。當然你可以說,對比之下數千元的入場門檻是相對便宜,但對於產能不高的個體農戶來講,這筆仍然是不必要的投資。社福界也有一些共廚項目,據農友的分享,只須數百元便可以「入場」使用持牌廚房,而且可以自由選擇完全以自己品牌銷售,這亦可以降低生產成本。
NGO和院校以無限資源進入市場,打著社企牌頭,只「打起」部分得益者。被曝光最多的成功例子,來來去去都只是這個領域中最標誌性的幾個人,模式也無法轉移過去其他人身上,這個部分去半年前另一篇文章已經分享過。寫到這裡,其實並非想完全負面地看待相關朋友的努力,只是想反映下最近在田邊農舍打牙骹時聽到的討論。上述內容都是(不具名)農友真實意見,也請不要對號入座。
至於我們的選擇是甚麼呢?我自己種植的作物,大多數都不打算自行加工,不過外觀次級的作物,經常會拿去相熟的雪糕店,以批發價銷出去以免浪費,至於他們用來製作怎樣的甜品我沒有太在意,反正做出來很好食就夠了。而農場Partner現時都有同持牌加工廠合作,用自家的配方自行生產,也很有口碑。可能大家都是比較傳統的人,覺得技術、產品、銷售(至少批發價)都掌握在自己手上,會比較有安全感——這也可能跟那些代工單位好壞無關。
(圖:自種花生,打算做花生醬自用,不打算去工場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