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農場都匯報被野豬破壞農作物,同時亦有進入市區的野豬撞傷警員後墮斃。漁護署今日突然宣佈將會定期捕捉在市區出沒的野豬及把捕獲的野豬人道毀滅,以減少野豬數目及野豬滋擾。此舉引起不少討論,今日返到農場又見到被野豬摧毀農作物的足跡。
獵殺行動只針對市區進行,署方基於甚麼事件和原因大家心中有數;但長年受到野豬問題困擾的農戶,卻除了在上月底舉行一個野豬防治講座外就無甚幫忙。
獵殺的行為是在野豬「出現」後才進行,但在被看見之前,可能已造成莊稼的損失。獵殺野豬對農戶而言是否一個合理、有用的措施?
署方主張農戶「可加建堅固的圍欄保護農作物或使用紅外線感應照明系統等措施嚇阻野豬再次出現。」雖然新農業政策中的「農場改善計劃」資助(3萬元)範圍也包括電圍網,然而大多數農戶都傾向將之用作耕耘機械、網棚等實際耕種設備,若果沒有額外支援,農戶都未必能負擔電圍網的建設費用。一群野豬出沒一次所造成的作物損失,分分比打次風更強;但漁護署對農戶的態度並不積極,也沒有啟動救濟機制的政策。

野豬對人類生活的第一線影響,往往都是農戶和生活於鄉村的人。未來政府推出更多發展藍圖,放任改劃與農地開發,助長鄉郊綠化或自然景觀棕地化,只會徒令人類活動和野豬距離更接近,同時又無視個別市民對野豬的餵飼行為,改變野豬生活習性,最終又是農民受到第一線影響。
歸根究底,野生動物生活的範圍因為綠化地帶的開發而不斷縮減,繼而依賴人類的餵食或啃食農作物,單靠獵殺能處理根本問題嗎?農夫又如何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