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vs野豬大鬥法

入秋之後是農業生產的旺季,亦是野豬開始活躍的季節。漁護署在天后野豬咬傷警員事件之後,宣佈人道毀滅市區捉到的野豬,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與此同時,各大農區都收到野豬報告,但政府似乎對農民面對野豬的情景沒有表示。

我自己亦是半職務農的耕種者,這批9月定植的粟米,來到11月中已經有大約1/4受到被野豬破壞。雖然農場部分地方都有圍上用膠質物料包著的軟身鐵網,但由於成本問題、加上圍網之後好難除草,最重要是野豬識掘地,圍網都未必有用,所以至今部分農田仍然未有任何防治措施。

當然我塊田的狀況不能代表整個行業,所以今日帶大家認識三位相熟農友,了解他們平時面對野豬的情況和如何應對。

位於古洞的富琴有機火龍果園,被野豬破壞得最厲害的是蕉,場內不同位置同品種的蕉都被野豬掘過,牠們會將成棵蕉樹掘斷然後食樹芯。

面對這個情況,農場已經在野豬出沒的山邊位置搭建大量鐵絲網,不過都無完全阻擋。最近野豬愈來愈多,農夫索性用本身買來餵羊的啤酒渣餵飽牠們,減低他們掘農作物的機會,即使這個動作亦都可能令到野豬的繁殖更加快,只是無辦法之中的辦法。

農場近年的野豬愈來愈多,主因是農場旁邊的東北發展計劃的平整工程開展,令到野豬的生活範圍大幅縮減,而農場就成為區內少數讓牠們覓食的地方。

「唉,全部都要圍(網),不圍的話…其實不想逐個農田圍,圍又浪費成本,但不圍那些紅蘿蔔之類都會被翻出來食,但牠們(野豬)又陰公,牠們無地方食。那邊的工程已經令野豬無法藏身,被趕過來這邊,全部野豬都住過來這邊,沒辦法。」

鏡頭一轉去到南涌,這裡同樣經常有野豬出沒,既會食農作物,也喜愛進食廚餘堆肥,營運農田的活耕建養地協會去年眾籌3.4萬,用一個幾月時間建造一道圍實整個農場的野豬圍欄。

這個圍欄周界大約500米,頂部斜出設計防止野豬從欄頂爬入農田,然後中腰位置加上坑板令到圍欄更加堅固,底部就盡量貼近田壆防止野豬掘地。做好這項基建後,智商如同人類三歲小童的野豬有時仍然會找用不同方法入去,除了會撞擊坑板之外,亦會嘗試尋找可以挖掘的位置,農夫就繼續要鬥智鬥力了。

不是每個農場都有條件起長城,元朗大棠的藍妹有機農場同樣都面對野豬問題,芋頭和番薯都是野豬的目標。農夫最主要的應對方法,是將野豬喜愛的作物種在遠離山邊的位置。然而這個做法都不是百份百安全。

「(野豬)來的時候不是一兩隻,而是一群超過7-8隻,一晚就令我大半年的心機全部消失。這是作為農夫不願見到的事,山上的食物不足,落到人類生活的區域覓食,這已失去平衡。」

漁護署對於野豬入侵農田的問題不算太積極,除了10月底做過一次講座,近年唯一算有少少關係的就是新農業政策下的「農場改善計劃」,農場可以申請最多3萬元,用來改善農場基建或改善耕種技術,根據漁護署資料,當局一直建議農民安裝作為防治野豬主要方式的電圍網都包括在資助範圍內。但現實是考慮到實際運作的需要,大部分農戶將這筆資助用作買農用機械或者建造網屋,先種到作物出來,才考慮防治的問題。

「漁護署之前都提過防山豬電網的基金,當時一直明確落實,如果真是有機會明確落實,農場有需要時有筆啟動基金幫助到有需要的農夫,其實這方案我覺得不錯。」

當城市發展不斷向鄉郊推進,野生動物生存空間愈來愈少。對農民來講,阻擋到野豬防止牠們走入農田範圍、保護自己的莊稼是唯一的目標。面對鄉村的開發、土地規劃的失當、漁護署的不聞不問,農友已經投放很多資源和心力,盡自己所能去防治。狩獵是最後手段,那最後手段之前的事,社會和當權者都應該要好好思考還有甚麼應該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