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成新界劍蘭

劍蘭是過年期間廣受香港人歡迎的一種鮮切花,體積不及桃花、年桔適合香港狹窄的居住空間,而且價格普遍十分低廉,豐儉由人。劍蘭花蕊不斷向上開,有「步步高陞」之意,以紅色為主流則配合「鴻運當頭」的意頭。

劍蘭屬唐菖蒲屬植物,與玫瑰、康乃馨、非洲菊並列四大鮮切花。綜合網上資料,劍蘭原產並非東亞地區,早於古羅馬時代就有在地中海一帶出現的記錄,又因為劍蘭形狀與古羅馬競技場角鬥士手持的劍相似,而其學名gladiolus就是源於拉丁語的「gladius」(劍),中文語境劍蘭一詞亦相信與此有關。

現時世界上超過300種野生劍蘭都在南非發現,並在16-7世紀傳入歐洲;在19世紀末當地園藝界才開始針對劍蘭進行雜交選育,這就是近代劍蘭的起源。東亞地區劍蘭銷售則始於日本、中國在民初時期才開始引進,亦因此,經常以詩頌花的中國古文學裡,幾乎沒有以劍蘭為主題的作品。

信芯園引入的劍蘭花頭,亦順理成章地由西歐國家如法國、荷蘭等地的農戶引入。今年使用的種子須提前兩年預訂,一來是方便當地小農戶培植。比起單單種植成株花,種子的培育需要兩年時間,所以如果想要獨特品種就要提前落訂,亦方便船期走盞。尤其今年海上貿易活動緊張,如果種子不能及時抵港,就有機會延誤種植的時機。

現時引入的劍蘭花頭超過14mm,除了最主流的紅色,紫、橙、黃等都受到港人歡迎。船運抵港後須要冷藏,在種植前將10日才出櫃殺菌。種植時每個1.5米闊的田壢只能種大約10棵,定植前需要搣走側芽只留最壯一個,用一層薄泥覆面,定植後不斷澆水就能生長。主流紅色品種約須15星期,其它品種則須時12星期,視乎天氣而定。

雖然劍蘭不算難種植,但大規模地生產須要耗費工夫很多。除了每年要做好基本的浸田、犁田,也要做好水利。另一個難度是要控制開花時間,每年的贏輸都只差一星期,如無法「命中」在過年前的一星期開花,整批作物就失去最大價植,對以年花維生的農民而言,是一種有風險的種植活動。

在近年社會提倡關注本地農產品的浪潮中,年花和食用作物一樣開始受到市民注目,而「新界劍蘭」向來都是年宵和花墟受到廣泛認可的名詞。除了信芯園,在上水、沙頭角、八鄉、錦田都尚有不少農田在冬天種植大量劍蘭,這些農田大多數都已有固定花店批發,亦有本地農戶每年都會經現時位於旺角大球場的新界本地花農批售市場交收或散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