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提到農曆年間位於旺角大球場本地花農批售市場有可能停辦,事件有新進展。政府雖然不再放風停辦市場,但仍企硬拒絕容許花農使用旺角大球場做零售,只許凌晨1-9點交貨批發。原本有份抽籤的17個農戶,在得悉有關安排後紛紛退出只剩6檔,計算成本後,幾乎所有花農都決定退出。若無轉機,意味花墟唯一以本地花農為主的批售市場將會消失。
可能你會問:既然大家無地方出貨,有場點解唔用?
本地花農過去20年以「港九花卉職工總會」作為與政府部門接洽,借用旺角大球場批銷農作物;康文署的角色只是借出場地,而保安、電力、場地管地等,均須由參與市場的農民攤分。今年需要超過24萬的成本,去營運這個由於沒有零售機會,只舉行4晚、合共36小時的市場。以往批售市場全日24小時運作,凌晨落貨、清晨花店取花,上午至下午農夫輪流休息,黃昏開始做散客生意,一連6日不停運作。畢竟花農要在這幾天賺全年生計,食粥食飯搏盡這幾日。
然後面對營業規模大幅縮減,原本抽位的17個花農紛紛退出剩低6戶、後來更進一步減至4戶,每戶農友動輒要出6萬幾去出墟落貨,平均每小時要花超過$1600。大家回想平時過年買劍蘭、百合使幾多錢,農夫要賣幾多支花,才可以賺回這$1600?
農友最不滿的地方,是當外面花墟馬路花店花商可以繼續叫賣、繼續去貨;一欄之隔的旺角大球場,就變成病毒溫床,要禁止零售。坊間見到的,可能是花農集體放棄批銷市場,但試問香港又要幾多位農夫,可以付出如此高昂的成本?
現時這班以老農為主的本地花農,都是「港九花卉職工總會」申請在農曆年前借用旺角大球場進行批銷。這個「工會」同一般理解的「工會」有所不同,是以農場/農戶作為單位參與。
以往鮮切花的種植主要有兩種農戶,一種是菜農把握過年時機將其中部分農田種劍蘭賺轉快錢,另外找門路出貨(直交花店/自售等),過年後再種其他作物。另一種是專門種花的花農,即使是佃戶都沒有加入蔬菜產銷合作社,主要是接下花店訂單,利用花墟作為批發場地交收,亦有少數可以在農田直接出車,但由於過年需求大,如果一車只出一間花店,運費會非常高,所以花農過去數十年都會在花墟一帶交收。
花農於花墟批銷年花已有數十年歷史,最初花農聚集於水渠道一帶交收,政府安排了34個貨車上落貨位全日輪流交收(不只34個花農),後來減到只有18個位;其後因阻街等問題,在地區人士、港九花卉職工總會協調下,2002年起開始獲當局安排使用旺角大球場停車場作為新界本地花農批售市場,並改以攤位進行,今年只有17檔抽籤,可見行業已在不斷萎縮。
由於種花的投入、成本高,但產出期短,不似菜農經常出貨,加上分佈廣泛,所以花農大多都是各自為政,過年一同出花墟才聚頭。而他們也沒選擇以合作社方式組織,其中一個變體就是「港九花卉職工總會」。
雖以「港九」為名,但現時大多數會員都是新界地區的農戶,而總會當然也是漁農界選民、主席也是漁農界選委,會員亦有機會加入漁農業諮詢委員會轄的作物小組。工會自2002年開始獲政府安排使用旺角大球場批銷,規範至今已經近20年。花農需要利用批售市場出貨,就必須成為工會成員。
這個批售市場同一般年宵或花店最大不同,是農夫既可以同時使用市區落貨,花店節省運輸成本。由年廿六凌晨開始,農夫由農場運花出市場,花店清晨到市場取貨,在上午至下午農夫稍事休息,到晚上人流較多的時段大規模散客賣花。這是本地花農每年的日常。既方便大手入貨的花店,也可以食到花墟一帶的人流。
然而近年本地花農在年花市場日漸萎縮,花墟一帶的花店引入進口鮮花傾銷,已令花農生存空間愈來愈少,加上相比起擺入口的農作物,本地鮮花吸引力明顯較低如果大陸花、台灣花品種同香港分別不大,花店為甚麼要賣本地花呢?有花農早已明言,三兩年內花墟再無真正本地花農(大部分都是進口花商)。
農友選擇不經批售市場出花,經濟固然是主因;但如果連批售市場都無法維持,單靠做散客、或農田直出花店,又能否回本?
最近亦有花農嘗試轉型做即場賣花;可是如果農地不夠廣大、不夠壯觀,能否滿足賞花的旅遊需要?有農友也將本來只屬興趣、高價值的蝴蝶蘭,嘗試發展成事業,但要同本來已做開蘭花的花場競爭也不容易。花店又是否願意出更高運費入村買花?經常有人鼓勵農戶發展網店,但網上賣花需要的人力成本極高(主要是包裝、行政、運費),同時網購平台又要抽佣,根本無利可圖,何以轉型?
最近探認識一些花農無不對行業感到悲觀,可是在絕處仍有囑托,就代表大家還是想在完全滅亡前,至少都想掙扎一下、用盡全力證明自己仍然在社會有所角色。當然我自己也受到信芯園所托,某程度上也是利益關係者,但無論是百合劍蘭,無論是蘭花桃花,希望大家在未來的農曆新年給本地花農一個機會,讓這班以老農能繼續用自己的技能服務社會,讓他們能繼續留在香港土地上種植最美麗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