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來 繼續做好件事

這兩日相繼收到花農的好消息,首先是陳生成功搵舖,可以收返埋架木頭車;其次是邱生去花都算順利;至於信芯園人流比往年少,未來一個週末是關鍵,然後就會預算最後一星期的價位和人手。

自從由團體退場「單飛」後,自己仍然想以組織工作為業,所以將自己的網誌轉型為一個農業平台,除了繼續寫文拍片,也開始搞農墟、網店,加上本身的農務、重新規劃種植的行程,這幾個月都在燃燒過去的資產,希望可以在農業界站穩。

花農的支援則是原本土盟工作的轉移,畢竟花並不容易銷售,就算自己有網店、農墟,都不敢亂開空頭支票直接搞銷售,所以決定集中時間、資源去支援一些相熟農友。自12月開始聯絡各個農場,每個農場都有適合自己的銷售方式,即使同樣是農場直銷,營運方式都不完全一樣。

但共通點是,我們需要讓公眾「看見花農」,這種看見不僅是安排傳媒受訪的「被看見」,更加重要是要讓大家看見花農值得於香港社會繼續存在的原因。作為新手,這幾年一直在不同前輩身上學習適應土地、種植的知識,而這幾位花農擁有的知識與經驗,值得跟更多人分享和承傳。

所以由12月聯絡花農開始,就已確定了今年的支援工作是以「彰顯技藝」為最主要的方向。例如信哥,雖然已經日日上鏡句句soundbite,左中右媒體全部訪問最少兩次,但很少媒體會對他所擁有的知識和技能感興趣。這些知識卻正正是現時最珍貴的資源,印證了花農在這片土地上的累積。

由最初教用犁田機、水泵,到後來拍攝及傳播種植劍蘭的過程,除了看見技藝,也看見一個自稱文盲的小農戶種花、卻可以同法國、荷蘭農民成為朋友。無論你是否認同這種資本全球化,一個個印著歐盟旗誌的花頭籃,見證了每年農場從歐盟入口花頭,參與了全球的貿易活動之中,從小切口看見香港同世界的連繫。

而一棵桃花由桃苗到長成5-6呎高花上幾年時間,用超過一千日時間栽培出長出亮麗花蕊,為花的人帶來好運與祝福。無論你是否迷信,但這件事情在講求效率城市中提醒著大家,美好的事物是值得我們等待、堅持。

某次上芙蓉山村,剛好政府宣佈停堂食14日,馬上有商戶取消桃花訂單,正當大家都發愁時,近年已退休、邱老先生(邱生90歲的父親)講了一句說話:「當年日本仔打到嚟都要買桃花,而家都未驚過!」用一世人時間、做好一件事,無論經歷幾多風浪都對自己的產品有無比信心。

今日幾個花農帶來這些消息,固然不代表香港農業就此復興,也不代表解決了花農所面對的結構性問題。缺乏政策支援、面對發展威脅、批發市場萎縮、土地資源退化,這些挑戰仍然是花農需要持續面對。

營運阡陌之間這個平台、參與種植活動,能夠受到各位農友的信任、支持,讓這個平台成為公眾認知和看見農業技藝的平台,有幸同各位同業一齊繼續為香港農業奮鬥,實在感到無比光榮。自己亦受到鼓舞,以成為能夠如邱老先生般自信地講出種豪情壯語的農人為目標,同時也會繼續同各位農民一齊努力耕耘,為香港成為一個適耕宜居、城鄉共存共生的社會努力。

即使只有一個人都可以連結更多人,留下來可以做的事情還有很多,還可以做得更好。

探索更多來自 阡陌之間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