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闌人不靜 本地農民花墟負隅頑抗

早前分享過,本地花農在花墟已經日漸邊緣化,不過對公眾來講,日間見到的花墟睇來睇去都不見有花農蹤影,到底哪一檔才是真正的本地花農?花農又是如何在花墟賣花?

無論「地產地銷」有幾流行,畢竟不是每個農場都有資源或條件搞開放,就算有,逐支花賣,要幾日才能賣走數以萬計的花?所以對花農來講批發仍然是最穩陣的出貨途徑,而花墟就是一個聚集花農、花商、各區花店、街市檔口的地方。本地花農主要在過年期間才出花墟,即使是比較著名農場,只要有能力和時間,農夫都會出花墟。

整個工作流程需要花上一整天,農夫在日間先將花收割,紮好放入雪櫃,花腳會浸水保鮮。以劍蘭為例,每20支為一紮、每4紮一綑。

到凌晨時份,農夫會將叫車或自己開車,將包好的貨運到花墟,出車時間不定,視乎農場規模、位置。花墟一帶本身的花店,在深宵時份都會兼做批發,所以花店仍然會佔用大部份位置;而花農就會在花墟一帶街道打游擊,哪裡有空位就在哪裡落貨,然後將農作物放在街邊,清晨日出前無論賣淨幾多貨都會離開,返到農田又開始工作,直到下午才再休息,每年如是。

一眾花店檔主和街市檔販會於凌晨來到花墟,直接向農夫購貨;亦有部分是提前訂好,晚上在花墟交收。對他們來講,如果每次都要直接入農場車,只能買到一兩款作物,而在花墟可以一次過買入各種需要的花,不論本地還是進口。

他們會在不同攤位買貨,然後召的士將花載走,有個別店主甚至人都不會到,花農直接將花放上的士。原因很簡單,晚上客貨車一般要加錢,夜更司機會以此作為最後一單、早更司機則作為第一單,回到屋邨後再載人返工返學。當然如果貨量太多,還是會叫大車。

一般來講,農夫在尾牙後才會出墟,如果太早開花(如農曆十二月初)都會提早,但那時賣花的價值不高。通常星期一、三、五較多花農出沒,因為花店或街通檔的檔主週末比較繁忙,都習慣在星期五入貨,賣到星期一補貨。當然,亦有些花農為求散貨每日都會出墟。

執筆之時是農曆十二月十九,對年花來講還是稍早,但農田已有部分花開,同時也有些花店檔主會開始策略過年前的銷售。花農主要以優先交熟客為主,這些熟客除了會在年廿五前後大手入貨,尾牙後的頭批通過都會入少量,既是預告他們自己的客人即將有花賣,同時也是向花農表達誠意。在市道好時一花難求,花農會傾向優先將花賣予曾買過的客人,作為他們願意取頭批花的回報。

花墟競爭大,同行如敵國,部分花農除了過年前一星期可以使用旺角大球場大批落貨——即今年很大機會取消的批售市場,其他時間、沒有入球場的花農就要與同樣正在批花的花商、或晚上運花到花墟的貨車爭位。

除了位置問題,部分花商進口大陸、台灣、馬來西亞等地鮮花,價錢普遍比本地花農便宜30-40%,也是令到花農生存愈來愈困難的主因。即使本地花在新鮮度、開花時間都有優勢,但對大手入貨的零售商而言,進口花的利錢更高。今年花農普遍認為花墟市況淡靜,如果批售市場禁止,加上花墟會在過年前實施封路,更多花農被逼出馬路,甚至要去到基堤道、公爵街一帶交收,無論生意還是方便程度都必定大打折扣。

這樣出墟可以掙到幾多錢?好景好市時,可以出幾多走幾多,但像今個星期淡市,有農友連來回貨車錢都賺不回,加上旺角大球場的批售市場很大機會取消,今年很大機會要輸。近年蘭花因為打理容易,開始有取代本地農民普遍種植的鮮切花的勢頭,也是令到劍蘭、百合銷量有下降趨勢的原因。

在各種不利因素下,花農每年都只靠這幾日出墟賺取全年收入和成本,一但損手不僅生計受損,連下兩年的花頭都未必有資金落訂,這是由於花農一般都是隔年訂頭。有花農坦言,去年市況已經淡靜,今年再打擊多次,已經不敢訂花頭。可能到時要種植時,才向同行少量入貨。

現在坊間不少商家打著「支持本地花農」名義向花農提供各式各樣的優惠,或作為商場招徠顧客的口號。與此同時,一眾本地花農繼續在花墟苦苦支撐。支持真正本地鮮花的零售商,與其打爆電話計唔掂數,不妨試試在花墟尋找本地花農直接入貨,不過始終農夫每次位置和帶貨量都不同,要自己碰運氣之餘,也記得要安排好離場的交通,否則到時可能會非常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