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何時滿佈花農的花墟,如今成為花店聚集之地。四散於新界各地的花農,在本來屬於他們的批發場地打游擊。過去兩日簡短重塑花墟的歷史以及批售模式,今日再簡單檢視行業現況。
本地鮮花曾經好景,30年前高峰期每紮劍蘭曾經高見600大元,利潤十分可觀。花農種植支數動輒過十萬。即使近年規模縮小都仍然是「萬萬聲」。不少花農都是靠雙手,養活一家大小。
不過利錢高時風險也高,相比蔬菜流轉快,鮮花種植時間長、品種集中;如果天氣好、花早過尾牙開,基本上就已經無法捱到過年,全批花淪為花海;遲過初一開花,價值同樣大打折扣。所以農夫一定要分批種,提前種一批、準時種一批、稍遲種一批,即使準時一批不撞正,都有另一批頂住,輸少當贏。

隨著時間流逝,年輕一代接手家業的人不多,加上收地、外地鮮花衝擊等因素,花農買少見少、平均年齡也愈來愈高。有些農戶轉型兼做批發外地花,有些則只維持數萬甚至數千支規模,反正你種得愈多,有機會輸得愈多。
困難重重,堅持的理由人人不同。有人是不希望丟荒田地,也不希望家族字號消失;有人則是投資了畢生資產,種花是幾近唯一令自己自豪的技能;也有人是為了回報支持幾十年的熟客,有幾多交幾多。
出到花墟交收,既有機會「走鬼」,到時不知人走先定貨走先;又有機會食白果蝕車錢。偏偏花墟相比其他地方,已經是一眾市場中最可靠、最就腳的落貨點。有花農試過直接批予附近新市鎮的屋邨街市,慘淡收場。
出墟也不是容易事,每日24小時不停工作,凌晨出花、清早交貨、上午返田收割、下午至傍晚包裝入櫃,然後又要開車出貨。這幾日只能偷取空檔時間眠一眠,有花農以往會在批售市場、甚至貨車上放張碌架床,十幾年前已經開始玩「車中泊」,其實都是十分辛勞的經歷。

商場店面相繼提供不同優惠、某call van公司每單運花又有折——雖然凌晨最繁忙的時刻,要先加超過$100才可以出車,抵消了折扣甚至嘔突。但無論用不用得著,大眾對花農的支持,也是值得予以肯定。
不過,鮮花種植成為夕陽產業的現實,並非呼喊同情、民間支援就可以解決。第一步就是認識和了解行業的歷史、日常運作、採用現行模式的因由,第二步就是根據這些認知,去補足現有模式所缺的硬軟件,最重要當然是一個固定批發市場,讓花農可以堂堂正正落花出貨。
相比設計新模式如CSA、團購去要求種植者配合,完善現有運作方式似乎比較貼近實際需要。
一連三日的花墟記事暫告一段落,然而花農最忙碌的日子,下星期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