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農嘉年華政府年宵取消 商界民間農墟接力?

漁農美食嘉年華取消、加上年宵市場停辦,民間及商界多個單位反應十分熱烈,不少場地都舉辦了免費或收費極低的農墟市集,一方面協助農友散貨,另一方面也希望善用因疫情而空置的場地,而據聞下星期亦陸續有來。

農墟突然成為了熱潮,對業界來講也不是壞事。一些農場不斷收到各個單位的電話,四圍都有人想搞農墟,但一個人兩隻手,出得幾多個?亦有農友反映這些「突然農墟」生意未如理想,到底問題出來哪裡?

現時香港恆常每週舉辦的農墟,共有藍地(菜統處)、太和(菜聯社)、中環天星(嘉道理)、西貢(西貢區社區中心、暫停)、美孚(生活社、女青),大部分都在星期日舉行,而SEED亦在星期三舉辦天星農墟。除了藍地是以信譽菜為主,其他農墟都是有機農墟。

換言之,如果農場有參與上述農墟,本來就需要預人手去出席。這些農墟既是恆常舉辦,有一定客底,同時也有一定歷史。所以農夫如果沒有人手出多一個墟,都會傾向留在原有的幾個農墟,風險較低。

至於非定期、間距較長的農墟,展銷的性質比較強,不計政府主導的漁農嘉年華,黃金海岸商場、北角碼頭、山城農墟、赤柱廣場、南豐紗廠、糖廠街等都是曾多次舉辦農墟的地點。農友認為,這些農墟需要配合大型活動才能收到比較好的效果,例如ORC的「全城有機日」等。

上述的農墟大多數都是由公部門、NGO或農業團體主導,尤其是由農團主辦的農墟,除了可以根據農友的需要安排場地或其他支援,一些商場亦可以直接聯絡農團、就可以安排到幾個農場參與,省卻逐個農場聯絡的麻煩,農團亦代表農友向場地方面爭取租金、方便安排等。

亦有農友認為,這些展銷場地動機好,但一定要堅持做落去,才會儲到客底。如果一個新型的瓜菜展銷場地,一開始時以4檔最好,一方面這幾個單位可以協調展銷的產品,例如一檔大場、一檔細場、一檔加工、一檔蜂場,這樣的協調就可以避免撞菜。

我們自己都有做過農墟的經驗,暫時每三個月一次在石硤尾舉辦的「農民市集」,參與的檔口最初6張枱、其後是10張枱,都是固定班底,這些檔口都有不同主題,盡量做到每個檔口都有各自在農墟的功能和特色。這些單位亦變相形成了一個小農會,會協調出菜的品種、貨品類型,但由於場地及客流限制,未必有條件擴大規模。

所以當一個新的展銷場地,既無客底、又無做足夠宣傳,卻同時召來十幾二十個農場,效果就視乎農友自身的客底、產品本身的吸引力強不強了。

以上的討論是針對菜農或糧食生產者的農墟,而對花農來講,今次留意到不少商場所展銷的花卉,除了個別農墟有本地花農參與,大多數都是進口花而非本地花,因為現時大部分受政府年宵取消影響的檔口,都不是於本地種植的花農,而是鮮花進口商或花店。

我們早前都介紹過花農日常的運作,都是以交貨和批發為主,花墟之所以能夠吸引花農聚集,正是因為同時可以兼顧兩項功能。

種花又分了兩種人,一種是一直以來都是鮮花種植為主的花農,這些花農會有一些設備專門處理和保存切花,例如冷藏櫃、架有橫桿的大桶等。另一種是利用休耕地種植/半退休/本來是菜農的村民自種鮮花,這些農友以種劍蘭為主,一來是技術和田地都可以控制到,二來是包裝和出貨都較方便,相比之下常見的本地大花或切花,百合、蟹爪菊、桃花的生長管理較繁複。

根據觀察,大多數會出這些展銷式農墟都是後者,而原底花農除了個別「大場」之外,都不傾向自行出墟直銷,就算會,都會堅持在花墟一帶進行,因為當批發必定在花墟進行,反正都要出車,就算要做散客,直接在花墟一帶處理都可以節省車錢成本。

由小規模開始用產品和技術儲客底,然後慢慢「做大個餅」。除了銷售,亦可以讓農友看見彼此,了解同業動向,策劃下季產銷。更重要是,一個持續性的的農墟,是農友規劃種植時一個重要的考慮,有通路就自然有信心種,有信心種就可以種更多。業界樂見更多恆常農墟出現,之後有意舉辦農墟的單位,不妨跟農業團體或我們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