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蘿蔔是近年農業圈最受注目的campaign ,通過連結生產、加工、銷售,令農夫有信心種植、不需要估估下地進行生產。
這個campaign 確實得到很多注目,臨過年前,也經常被問起有否參與香港蘿蔔計劃,而其實我也算有角色,在今年宣傳片的製作裡,既操刀拍攝航拍畫面,也為攝製隊提供了運輸服務。
但在種植上,在冬季只分配了一行種植兩批早水蘿蔔,主要是自用;香港蘿蔔主推的遲水蘿蔔蘿蔔被排除在農場的量產計劃以外,新興農場一眾農友,只有 @f 種植約100斤。

不參與的原因是,已將大部分地方都安排其他作物量產,同時認為參與香港蘿蔔的利潤不太高。以下的部分,是單純從種植者的角度考慮,而不處理campaign 其他社會價值、中游及下游的角度。
9月某天在蕉徑附近工作,在飯堂遇上一位常規農友,當時他提起平時常規蘿蔔批發貨只有約$5/斤、但香港蘿蔔計劃提出了$10/斤的價位,只是要用有機方法種植,對他們來講仍具吸引力。
而對非認證有機農場的蘿蔔收購價是$15/斤,這個價錢算是一個一般的批發價;但當外間有機菜價約為常規一倍時,這個價錢似乎就不太能夠反映出有機農田培養泥土所花上的時間、心機了。
有機場多數都是直接找通路、或自行批銷。自行向散客銷售固然貴,但人力成本一樣高;交貨可以一次過將貨賣走,一般來講,店舖如果做批發的收購價,會是零售的4成至5成,也因此,香港蘿蔔的建議零售價定於$33-36/斤左右,聽起來也算合理。
不過,由於整個campaign 需要花上大量資源去處理中間的宣傳(對,包括我拍攝的開銷和當天油錢)、媒體包裝、上下游連結等,當香港蘿蔔批貨予零售商時,批發價定於$25/斤,假設店舖以$35/斤銷售,上、中、下游比例約為42%、29%、29%。

而如果餐廳直接向農民取貨又是怎樣呢?上星期我交由農場其他農友種植,加上一位有剩餘蘿蔔的農友,以$30/斤的價位合共出50斤予某個加工單位,當中只用$6作為運費、農友收下了$24/斤,比香港蘿蔔收購價好。
如果單純用收購價去判斷一個項目的成敗會太武斷和短視,香港蘿蔔的實踐,已為業界帶來不一樣的注目。可是利錢確實是農友考慮是否種植、種植幾多的重要因素;如果要再將資源分薄予商業化的公關、marketing團隊重新包裝,農友所得利潤可能不比直接批發予零售商或餐廳高。
當然你可以質疑,正因為有campaign 才會吸引即使沒有參與其中的單位,也轉用本地蘿蔔啊!其實在網絡、文青的討論以外,一些老農本來就經常用自種的蘿蔔整蘿蔔糕,經營數以十年計。雖說只交熟客,但一交都是數以百式;當然,你可以質疑他們未必有加工牌照(而事實上個別農友是在持牌加工場製作),但也說明用本地蘿蔔大量加工,早已是一個被一定應用的通路,只是我們一眾年輕農業界孤陋寡聞而已,這些小組仍廣泛存在於靠近農村的社區之中。這些campaign 對這些老農會否反而帶來衝擊?
或者更要問的是,農業需要怎樣的marketing ?誰去做marketing?今日的香港農業這種小規模的產業,分工過於仔細的必要性不如農業國家般大。
對個體經營的散戶而言,串連和配對的服務是需要的,而他們更傾向由農民組成農會——或合作社去統籌,並爭取在市場上由農民(的代表,即農會或合作社)叫價錢。或多或少解釋了,今日被視為沒落和低價的菜站—蔬統處系統、長沙灣批發市場,當年為何成功取代掮客批銷本地菜的原因。
至於我的早水蘿蔔上週已全部收成,早些時候已變成了火鍋的湯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