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花農議題工作小總結

虎年正月,祝願今年風調雨順,農友位位五穀豐登、家宅平安。

相比其他農業推廣計劃,今年花農的支援工作大多數由一人團隊全程包辦,今次再次受到幾位農友信任,收到的評價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受到肯定的地方,傳播花農工作日常片段與市場情況,讓公眾了解農民處境,以及打破一些對花農的迷思、以至擺插年花的誤解。

而不足的地方,是揭示了問題、卻沒有針對市場的問題嘗試介入其運作,或者策劃出新的產銷方式。而現時向公眾推廣及協調的方式,大多數都是農友friendly、卻不一定方便購貨商或散客。所以有未賣過本地花的零售單位,願意在凌晨3am出花墟向不認識的花農入貨,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相比起食用農作物,觀賞花、鮮切花市場資訊不容易找到,而每種花的產銷方式都有明顯不同、但又有相似之處。而花的銷售也很大程度集中在花店進行,在花店以外,也只有街市比較有機會賣到鮮切花。

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召喚了過往信芯園換季時,參與少量農務的記憶,今年嘗試請求農友(散戶)讓自己參與收成過程,繼而再觀察花墟的運作,暫時仍未得出結論。但有一點非常肯定,是不可能將例如粟米、蘿蔔的推廣方式照辦煮碗。

花農之所以堅持凌晨花墟交貨,是因為花墟仍然對花店店主有吸引力。店主可以在兩三小時內在花墟買入所有要賣的貨,節省運費和時間成本;如果單獨由農場直接叫車去,量少的話太不划算。

雖然沒有正式統計,但由花農種植面積估算,近年花墟本地鮮花交貨量已不及以往,花墟本身今年也偏向淡靜,對真正農友來講,直接將花園開放地產地銷,需要付出極大的人力和時間成本,但也是少數尚算有微利可圖的動作。

試想像下,當坊間零售商用約$30-40/支花的價錢賣本地劍蘭,即使農場收$50入場費,每日營業額仍遠不及批發帶來的效益。而遊人對於農田環境的不適應,亦製造很多矛盾和衝突。遊人山長水遠入農場影相擰卡,卻弄到全身泥濘然後不滿,對已習慣與泥土共生的村民農戶來講,並不容易理解,就會引起衝突。

地產地銷作為農場尋求生存方式的做法,也未必能應用於其他交通不許可的農場,開放亦引境起其他村民的不滿、造成生活上的不便,這也是農場需要注意和協調。

本地花農在花墟的生存空間日漸狹窄,種植面積也愈來愈少,加上從事種花的農友大多已上年紀,這一行業對新人吸引力低。本地年花種植被時代淘汰,是整個社會的選擇。但在完全消失前,大家還是想盡最後一口氣掙扎。在新十五(元宵節)前,花墟凌晨仍有零星花農會出貨,有意入貨的檔主,不妨去花墟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