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前已經同樣經歷了一次本地花的熱潮後,本地菜又突破受到大眾寵幸。網上一篇又一篇的吹噓和讚揚,一路犁田一路納悶,回家後跟同住農友再三討論,決定同大家分享。「忽然農墟」問題早已另文探討,今次集中分享團購、網購等情況。
當進口花/菜供應短缺時,網絡上突然又會傳來聲音說要支持本地生產,於是一個個共購組團購組出現,KOL和Content Farms推波助瀾,本地生產怎樣好、無論點都要食本地菜,一篇又一篇文章短片豪情壯語佔據網絡,農場紛紛收到訂單查詢。
香港大多數農戶都是各自經營,要專注種植就不能投放太多人手去做推廣和銷售,無論是做散單還是批發,都會用最直接的方式銷售。而在這些風潮下,總踴現一大堆新單位或想投入市場的社群,打著各種可以拯救香港農業的口號或「新方式」,衝到農場希望出謀獻策。
單計牛潭尾的復耕也進入第7年,這7年來,我們做過各式各樣的銷售嘗試,網上訂購由Google form到自己出錢開網店、宅配直送、西鐵站交收、邀請客人入農場自摘、參與農墟、自己搞農墟、做走鬼小販、批發店舖、共購、預購、團購、自取點,甚至曾經同友好農場商量合租一個街市檔口——因為太貴而流產。我們的網店可以用Apple Pay,用自己的私家車運輸,八達通機、流動電子磅一應俱全。其實只想講,很多模式我們都已經努力嘗試過,選擇用今日你見到的模式,非因落後、非因為資訊不流通,而是在經歷一次又一次嘗試和挫敗後,磨合和探索出最配合到我們耕種節奏的方式。
今個月收成的生菜已在田裡漸漸變老,本來是安排好在市區某地方定點銷售,但因為場地無法如期交付,令到作物一時三刻失去通路,好在有零售商及時收購,才不至浪費。之後都會繼續以批售方式
那團購訂菜是一種好方法嗎?現時不少做這種訂購方式的單位,接頭人需要先向我們查詢貨量、再跟據菜單開放予客人訂菜、落單後再告訴農場訂購量。根據訂購量去收割,不是避免浪費嗎?
這種操作會出現一些問題,首先是農場在查詢並告知接頭人貨量時,其實已經要將這個貨量同時留起;例如講好有20斤生菜、這批$斤就要留起予這個團,不能同時在其他通路出貨,因為如果同時將這20斤開放另一通路訂購,萬一收單後不夠貨交,就要向其中一部分退款,如果不斷發生,其實客人很難用這模式固定買菜。另一種情況是,而如果將這20斤都只留予一個單位,但對方最終只收到10斤單、剩下10斤就要馬上找其他通路,甚至被迫浪費。
現時我們自行直接營運的網店主力銷售乾貨,乾貨是「一件件」容易管理和運送,一收到訂單就直接出速遞。但新鮮農產品保質期短,同時變數也大,最重要是,新鮮農產的「庫存」其實都在田裡,接收訂單後才能收割;即使我們可以估算到某段時間和面積的產能,但面對突發情況就可能被迫大幅退訂。例如上一造粟米,本來已經有五位數字的訂金已經收下,但就在出貨前兩日,農田受到野豬入侵最終全軍覆沒,結果要全數退單。如果那一次銷售還要經多一手(零售網店),中間牽涉的行政就更為複雜。
試過種種模式,最後才明白為何以前會有合作社、菜統處的出現;農民將可以賣出的收成推出市場,交付予大家合資聘用並信任的賣手,大批大批地銷售出去,合作社即時收款。比起一單單的散賣,既不用擔心造成浪費,也能盡快收到貨款。即使今日統營沒落,直接批發成本較高、但仍比散賣低。
網購或非面見的銷售,另一個問題是無法讓消費者揀菜。新世代因為生活方式改變,固然習慣不揀選、照單全收的買賣,這個世代又有幾多人在家裡負責買餸?在這社會仍會煮住家飯的家庭裡,負責煮飯的成員大多數是中年媽媽、老人家,他們仍未完全接受不能揀選的買賣,但這個群體才是農產品最大的消費群。本地菜在網上聲勢浩大,但未能成為一眾媽媽的穩定首選,或多或少同這個落差有關。
最近有一種「唔理好醜一律支持本地菜」的討論氛圍,菜葉被咬就代表有機無農藥、有機一定無咁靚。又或者將耕種者推崇備至,繼而放大甚至神化那些農人的的理想或故事。未投物農業之前,自己都都會這樣理解或這樣書煮寫;可是到今日、入行一段時間後,我對這種討論感到很不舒服。
在上一次野豬破壞農作物,寫了一大堆發洩的說話之後,我們投資了幾千元、花了三個星期將整塊田圍起,月底的粟米能否收成都好,野豬不會再是無貨交的籍口。我覺得作為農民,生產優質、合資格的農作,是我們從事這份工作的基本責任,我認識和尊敬的農人,不會用「有機所以有蟲」作為出壞貨的理由,面對問題、解決種植上的問題是我們的工作。單純基於政見或本地種植,就要人照單全收未夠水準的產品,這不過是情緒勒索。我們對自己所種植的作物有信心、用品質去決勝負,這是農民的尊嚴。
現時很多銷售模式都以方便消費者為出發店,想買菜的人提出共購團購,也是方便自己,此乃人之常情。而以生產角度出發,農夫期許固定而持續大批的固定零售點,農墟也好、批發也好,即使單價不一定最高,但都比不知道下個月仲搞唔搞的團購、共購可靠。
農業既是一個職業、更是一種生活;這句說話不是指「近田得食」、「不時不食」。前人叮嚀,想經營農業就要做好長期投身的覺悟,將整件事視為生活的一部分。想把握時機食正條水,但種菜就是要花時和心機去做,可能到時潮流又過去予;不過也在退潮時先知邊個冇著底褲,也正因此賣菜人多種菜人少。
訂閱支持:https://atomic-temporary-139000496.wpcomstaging.com/subscribe/
#香港農業 #農民市集 #農boy農life #農girl農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