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種植時,大多都是由農場公家幫手育苗,後來開始自己培苗,才發現培苗是一樣頗需要技術的事情。
作物之所以需要培苗,是減低種子消耗。種子買回來不一定發芽,用培苗方式可以選擇較強壯的苗才定植,也可以集中管理幼苗,提供有一定控制的環境,令作物在苗期可以保持充足水份和肥料。
有些作物——理論上大多數植物都可以移直(接)播(種),而有些作物因為根部受損難以復原不宜培苗,例如根莖作物如蘿蔔等,比較適合用疏苗方式處理。
早前在另一苗床,在膠網之上再加鐵網,但情況未有改善 被翻起和啃食的粟米苗盆
農場會用不同方法培苗,傳統做法是在田間劃出「苗床」,將種子在此區域播種;較流行做法是利用培苗盆承載黑泥/培養土或泥炭土(Peatmoss),將種子點穴播種,然後放置於農場的培苗區。
今年計劃種植約2000支粟米,然而在培第一批苗時,發現不少種子在落盆、移入培苗區後,一兩日後已有被翻過、啃食的痕跡。暫時仍未確認「兇手」是老鼠、田鼠還是松鼠。
補回一批苗後,再用膠網圍起培苗盆,及檢查有否空檔能讓但兩日後連培苗盆都被咬爛,而且食得更多,此時已損失接近1000粒種子。最終決定在田邊剷出一片小空地,並在粟米100參與者協助下,搭建一個部的培苗區,啃食的情況才有所改善。

培苗區的基建包括支架、防雀網、自動灑水系統和水箱,用充電池接駁時間掣,再駁水泵,水管篤四個窿,再駁上花灑,每日定時三次水。有些「盲眼位」則再在水箱加一部洗車槍,有需要時補充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