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價不穩已持續超過一星期,然而市場的消息滿天飛,不同地區的菜價也有差異。在元朗、上水等接近農區、天光墟的地區,菜價不如市區誇張;在油麻地的排檔菜檔,為菜芯訂下$38/斤的價錢,直逼本地有機菜。
本地有機菜素來與大陸常規菜彷佛形成一個互不侵犯的市場,前者的批銷價錢是後者十倍,主攻中產或以上市場的本地有機菜,不容易在街市中看到;而本地常規菜,則集中在街市的個別攤販、或以農民、菜販以走鬼形式銷售。
不過,其實本地有機菜並非完全絕跡街市。大埔墟、楊屋道、石塘咀、仁愛等街市,都有有機農場直營或兼營的菜檔,持續地販售自己的農產品。九龍城亦有菜檔,定期向本地有機菜農入貨。
而販售本地常規菜的菜販也不少,但到底市面標榜「本地」的菜檔,有幾多是真正在出售本地菜?有說法指以發泡膠箱盛載的蔬菜,多為進口菜,不過單從容器辯別蔬菜來源,就忽略了中間太多人為因素。判斷菜檔賣的菜是否本地,最實際方法還是參考當時的時令,本地是否適合生產。如果「熟行」,也可以從外觀上區分,例如本地枸杞和大陸枸杞體與有所不同等;又或者一些菜檔一直以來都固定取本地菜,例如元朗同益街市一樓,不少菜檔都是清晨從區內農場直接入貨。
我向一位九龍市區街市菜檔經營者請教,這個菜檔既會僱用買手從菜統處、批發商、國際欄(專營外國進口農產品,如澳洲西蘭花和日本南瓜等)以及聯絡農友直接取貨,比例上較多本地菜。對菜檔來講,選擇入貨渠道主要考慮當日菜量及價錢,並沒有一個必然性說只從菜統處或農場買菜。
菜檔原定初八啟市,但初七夜晚才知菜商沒有貨源,於是漏夜請相熟農夫割菜;到了初八晚上,發現市場到貨仍然不足,只能在菜欄買少量「隔夜菜」頂檔,結果第二天清晨又收到有貨的消息。
這位菜販表示,初八很多檔口都無法開門做生意,連一間年中無休的大寶號菜檔,都無法開門做生意;自己若非有少量本地貨在手,也無法營業。
直到上星期六、日為止,菜販每日處於「今日唔知聽日事」的狀態,到底明日能否開門做生意,要在清晨才知道。叫了貨又可能只能來一半,平時蔬菜5-6點在街市落貨,但當日7點才運到粉嶺、9點才到街市。

貨量不穩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的貨車司機開了到深圳後,要轉手予大陸司機;但現時據市場消息稱有近300位大陸司機確診要隔離;有些則是第一轉車落深圳後,第二轉車因確診無法再開車。貨源地無車落深圳,導致最近菜量不穩。
在這情況下,本地常規農場出貨量大增,有菜檔為求一菜,爭相向本地農友查詢能夠批發,甚至連有機菜都照要。只是由於有機場大多數都產能都不集中,分散不同品種,每個農場每品種出貨量低。而常規農場的狀收購價也改善,平均上到超過$15/斤或以上,硬頭甚至有$20/斤,當然大家都知這有時限性。
市場何時回復平靜無人知曉,但從今次事件反向啟示,大概感受到平日進口菜的貨量是何等充足,才令到平時本地菜收購價被壓低。如上一篇文章所述,價錢始終才是市民判斷買甚麼菜的最主要因素,能否引導一部分客人,在菜價平穩後仍然支持,農業界就要彰顯出品質和新鮮度的優勢。比起訴諸情緒的口號,以質量取勝才能令客人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