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簡述了現時菜檔的處境,當大陸運菜司機人手不足,每日返貨量少,叫100落1箱,菜檔就會轉向供應本來不多的本地菜;當本地菜也短缺時,菜檔幾乎無市可開。
此時此刻,香港農民發達了,你就想。
有一直生意一般的訂菜組,在近日瘋狂落單,比平時高出3-4倍訂單。但又如何?有機農民通路不一定多但穩定,如果按著三個月前收菜單位、散客數目去種植,今日理應無可能交到大量菜予新客。
記得上個月寫年花銷售寫過,過了尾牙(農曆十二月十六)農民會開始出花墟,但當時尚未是年花高峰期;但有些花店已經會開始少量入貨以表誠意,而花農也樂於在高峰期(年廿三後)優先向舊客、在尾牙後入過貨的客人賣花。
同樣道理也出現在本地有機菜時,農友會傾向招呼過往一直穩定入貨的單位或散客,畢竟除了在此段期間的銷售,也會比較信任這班舊客會在日後繼續支持。
對我們來講不一定是價錢問題,農產品市場波動可以好大,一但市場穩定後,新客會否很快就遺忘本地菜?正如前文所言,任何鮮味都比不上一個「平」字來得實際。
農民如果在此段高銷量期間強追,三個月後一但冧市,到時又要推菜出藍地散貨。耕種有時,定植有時,今日賣的菜,大多在去年12月培苗、定植,不同品種時間有異。那今日起計三個月後,世界又變成怎樣?

大多數有機農場不加價,是因為有機作物同慣行/常規農產一貫被消費者視為兩個截然不同的市場。持續光顧的客底比突如其來、不一定有延續性的客人都緊要和實際,農民寧願穩定交菜回饋一直支持的熟客。
而至於我們在油麻地的新交收點,事實上也非新鮮事,其實早於去年11月時,已同油尖旺區部分消費者溝通,總共預算30-40位客戶的需要;只是中間場地和形式有所變卦,碾轉變成了今日的油麻地菜站。
在菜價上漲之下,捱貴菜的基層家庭肯定最辛苦,尤其是出街買餸也不容易。我們也收到有大型客貨車電召平台希望出資5位數字贊助農場,然後向基層街坊派菜的邀請,數字在種菜來講都算是巨額了。
不過農產品是生活必需品,必需品被哄抬是社會問題,社會問題不是派派菜、做做善事就可以解決到。運輸公司的角色應該是動手自身資源,驅車前往大陸菜場,頂替無法轉運的貨車,而不是指望已被進口農產取替市場的本地菜。
1.8%蔬菜自給率是好是壞自有公論,但對糧食生產者來講,這也是我們在這時代中找到自己同社會之間的連繫。同時都作為勞動者,跟生活在社會大多數人一樣面對同等艱辛、呼吸同樣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