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人民和軍隊正在國土奮戰迎擊來自俄羅斯的入侵者,此時此刻寫下任何個人感想都是蒼白無力,並不重要。然而俄羅斯的侵略不僅為烏克蘭人民帶來傷害,也威脅著全世界的農產品供應,在此嘗試綜合網上及不同糧農組織資訊,簡單介紹烏克蘭的的農業情況。
烏克蘭數百年來都是東歐糧食生產重鎮,其國土近2/3面積都是黑土,亦因此該國一直以來都農業活動都十分興盛。黑土是一種含有大量礦物質如磷酸、腐植質、磷、氨、鎂、還有鈣或鐵等的土壤,而烏克蘭的黑土更含有大量碳酸鈣,這些都是作物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因此糧農產能極高。
烏克蘭在1992年定下保障耕者有其田的法律,農田多為私有財產,一般地主會將農田租予農企耕種,在北部黑土較少的區域,以啤酒花、黑麥、亞麻(即是胡麻,經常聽到健康食品「亞麻籽」就是其種子)、畜牧及奶製品為主;南部則大量種植抗旱作物,亦因此灌溉系統發達,以小麥、粟米等為主。在烏克蘭藍黃兩色的國旗裡,藍色代表藍色代表天空與海洋,象徵自由與主權,黃色就正代表金黃麥田,象徵其農業國家的歷史。
在眾多作物中,穀物、油籽是烏克蘭最重要的農產品,根據RFI報導,在烏克蘭所有的黑海地區所生產的小麥,佔全球總質易量的近1/3,而烏克蘭今年小麥盛產超過3000萬噸,這一損失並不止於東歐局勢。
近日黑海航道上有貨船遭到俄軍攻擊,如果航線持續不穩定,就需要在其他地方尋求貨源。以長期進口黑海小麥、消費量14%的埃及為例,進口黑海小麥一般只須4-5天的航程,但如果輸入來自南美如阿根廷小麥,除了價錢更高,航程也大幅增加至22日或以上,這就會引起該國的糧食價格波動。
雖然烏克蘭並非世界最大小麥出口國,但有不少國家進口烏克蘭小麥的量都超過1成,包括黎巴嫩(50%)、馬來西亞(28%)、印尼(28%)、孟加拉(21%)。這些國家不得不另覓小麥的貨源,對發展中國家如黎巴嫩來講,麵包等穀物食品佔黎巴嫩人民熱量攝取35%,烏克蘭供應了一半的穀物,重要性不言而喻。烏克蘭的糖用甜菜(製糖)也是前蘇聯最大的食糖生產基地,連同其他糧食、加工品在中歐市場佔達1/3的市佔率。
烏克蘭也擁有不少農產技術和基建,早於1910年代已建立牲畜繁殖實驗農場,烏克蘭農業科學院曾經是前蘇聯最大的農業科研機構之一。另外還有眾多植物學家、農業學院等豐富農業資源。
遠在香港,我們未必對這些進口農產原料的價格波動有感,即使有——例如印尼撈麵可能因為穀物來貨價貴,但這些波動到我們手上時,可能只是$1-2港元內的變化,難以有感。
可是在現代農業及糧食生產,高度仰賴跨國的質易、合作或技術流動之時,當農產品的產業鏈有所變動,所造成的影響並不止於戰爭地緣政治或大國之間的博奕。無論戰爭本身、抑或戰爭造成的糧農供應緊張,最大影響的都是沒有機會決定開戰的人民身上,既是被侵略國本身、也是交戰國以外的底層人民——尤其你見到烏克蘭的農產品,很多都向不少政局同樣不穩的國家輸出。
番茄原產於中、南美洲,西班牙殖民者在1500年代將種子帶回西班牙,其後漸漸在南歐廣泛種植。香港有菜種行引入一種來自意大利的「Noire de Crimée」黑番茄種子,英文又叫「Black Krim」。
1853-1856年,鄂圖曼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爭奪近東利益爆發的第九次戰爭,法蘭西帝國、薩丁王國(意大利王國前身)也捲入了戰事,今日烏克蘭的國土也是當年戰場。有說法指,克里米亞戰爭的退伍軍人收集了種子,並把它們帶回家在自己的花園裡種植,於是慢慢型成為今日見到的樣子。(Jauregui, 2019)品種名稱中的「Crimée」或「Krim 」就是指克里米亞。
在這片本應孕育生命的土地上,因為當權者的政治追求造成生靈塗炭。而烏克蘭之所以得到廣大世界人民的支持,正正是因為其自身的強大與技術,養活了廣泛的人口。可是苦難沒有共同體,他人永遠不會對一場戰爭有真正「身同感受」,此時此刻大家要想清楚,自己有沒有足夠的強大,去應對世界各方面衝過來的危機或挑戰。
圖:2021年種植的Noire de Crimée,克里米亞黑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