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為甚麼?

第2年參與(第4造)白龍王量產,也首次進行「粟米100」計劃、同時也開始恆常賣菜,包括且不限農墟、網店等形式,賣新興的菜,包括自己種的菜。

實數不便公開,但只計上述幾件事,雖然勉強地滿足基本生活和營運農場、網站開支。自己養自己看似理所當然,但中間也不斷嘗試又不斷失敗的過程。

這算不算成就?老實講,雖說今次大豐收,但埋枱開計數機,仍然覺得可以做得更好:例如今造培苗期間,被老鼠啃食近千粒種子之後才下決心重做苗床,就是今造嚴重的失誤,這個失誤直接導致今個星期的斷貨。總有地方可以做更好。

即使新興基建比較完善,如果單計農場成員投入資金,少則萬幾兩萬、大則動輒幾十萬。用了7年去營造一個足以養活一兩位青農的農場環境,同時於港九新界都有分銷商、自營兩次農墟的賣菜網絡,而這個網絡更獨立於VMO/ORC/NGO體制以外、沒有重疊。

種植上選取獨特的農作物、設計大規模種植計劃,在時令期間提供產量;同時也容納了家庭菜園,提供「大貨」以外時間的基本產能。在講求協作、共同、環保的主流農業論述下,牛潭尾反其道而行,講求農友付出,由農場個別成員兼任買手與賣手,以及維繫4-5間零售店的網絡、客人。

這種做法在香港,似乎不算常見,至少如果眼前有Funding可以寫,可能多數人都會選擇用Funding錢去滿足基礎成本。

不過,寫Funding即是會限制種植上的行程和選擇,也不符農友的性格。其實種田的人、還有塊田都有自己性格,強行apply不適合的計劃落去,似乎違背了農友耕種的初心。

農場現時有不同型態的農戶,有家園菜園式——提供多樣作物,滿足自己需要後再推出市場;集中種植型——反覆專攻2-3個品種,集中在一段時間內出貨,其餘作物只種小量;綜合型——既做家庭菜園,也選擇一兩種作物做量產。

新興農場 @sunhingfarm 的「公家」、還有阿祖 @pumpkinjojoinstagram 、 @nokei_seinen 都是綜合型,既有多種作物,也有為大貨提供產能; @farm12.hang 、 @shun.nung.local.farm 現時屬於集中種植型,全年不斷種粟米; @holistic_grower 屬家庭菜園,補充了農墟客人需要的多款式蔬菜,還有更多字號尚在發展中。連續兩期「粟米100」參加者,亦可能成為下一個新字號的耕種者。

但講了咁多,如果一門產業投資與回報的落差如此巨大,為何仍要做農業?講理想?香港的農業又不會因此而大規模復興;要賺錢?香港有更多回報高的投資項目啦。

對於耕種者們而言,我覺得大家選擇做農業的理由,實際上都是個人部分比較大。不論是單純的「想做」、走投無路下的唯一工作、承傳家族傳統與口味、證明自己的專注和技藝etc都是個人理由。但也是因為有這些自我,才會有動力去追求在農業上有更好實踐。而農場、農墟就是一個場域,將一個個自我連結成集體,通過賣菜去滿足上述的自我。

粟米100的第二期仍接受報名,有興趣朋友馬上了解詳情和留名報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