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來到農作物出貨高峰,我們即將再一次變陣,重新整合發放資訊及銷售的分工。尤其是當運作一段時間、接觸更多原有圈子以外的消費者,或者希望了解與接觸農場的朋友,就更有需要去將每個平台的定位清晰化。
在此之就要先集結一下過去一年營運網店、組織農墟的經驗。網店大約於去年年尾開始營運,定位主要是銷售農友們的打工品或乾貨。其實至今的營業額尚算不錯,可是由於物流問題,加上營運者(我們)大多數都要同時兼顧田務,同時產量不穩(加工品也牽涉到食材的產能),令到交貨時間經常延遲。
我們也曾經用過網店賣菜,但一來需要極多時間執菜、更新網店,二來份量經常有所出入,三是更要花大量時間處理網上查詢。自從9月首度舉辦農墟、2月再定期化後,實體賣菜雖然不符現時網購主流,但至少能夠讓消費者現場選擇、按量買菜。

實體農墟出現後,農友不需要再依賴順豐等物流商,直接可以於農墟交收網店落訂的農作物。不過由於大家落田時間非統一,交收配合都有難度,同時也沒有解決農忙期間難以經常更新貨架的問題。
當實體農墟經營一段時間後,農墟有一班固定客人組成Signal group,定期取得農墟的消息,同時農夫亦能在農墟現場、群組裡面得到客人直接意見。在這種操作裡,叫客人重新使用非實體的平台落單,反而浪費了在現實中相識的關係,畢竟網店的全自動操作雖然方便,但在人與人的關係上是比較冰冷。
有好多朋友都疑惑,到底為何有些產品容網購或訂貨,又有些作物只限現售?其實這很視乎作物本身的特點,本地種植農作物講求新鮮度,無論現售定網店,相信大多數消費者都期許是即摘即出(部分需要放多一兩日的農作物如西瓜例外),亦因為這樣,如果將農作物放上網店公開選購,一但收成時出現變卦,就有機會大量棄單。
至於實體油麻地農墟的營運,最大挑戰亦是產量不穩。在早前的調查中,不少消費者可能誤會農墟賣手是單純的賣手,強烈地要求增加農作物的種類,收購更多農場作物。
其實農墟是由新興農場的農夫直接賣菜,因此每日出墟的行程是先返農場收菜,農夫再統一交菜予農場賣手代表收集和整理,然後直接運出墟。而過去的操作裡,我們僅於星期六會收購藍地菇場的產出,增加蔬菜以外的供應,亦即是搭單。
所以每逢出墟的行程都極度緊張,尤其是如果賣手自己本身都有菜要出/幫手收菜,就同時要兼顧全過程。尤其現在為配合更多人的煮食習慣,星期六農墟提前舉行。而一眾生活於城市、無法在村裡覓得住所而能耕住合一的農夫,本來落田的習慣其實並非如一般人想像中晨早落田(太早連小巴都未有),而是至少是8點幾才陸續返到農場開始收菜,一直工作到中午。所以一旦多菜時行程會非常緊張,而相熟農場的路途也遙遠,幾乎沒有「順路收菜」的時間。
而農場也可能因天氣、失收原因產能暴跌,有幾次就因為嚴重少菜,在半小時內已清貨。也試過多貨的時候,就靜市到不得了,有幾次蝕錢走人,這種情況很難預測。熟客的寬容度當然較大,但生客的不滿就很直接,畢竟有些人為求買菜遠渡而來。而且農墟畢竟是面對消費者的地方,如果只能遷就農夫的行程並不現實。
在平衡操作與營運實際需要後,我們開始不定期邀請更多同樣是「細場」的農友出油麻地擺檔,嘗試用兩個農場的產能滿足客人需要。其實兩個農場要夾出並不容易,因為本地農場作物相似,農墟都經常出現同時撞菜、同菜不同價的情況。所以如果要合作出菜,一般都要在春耕、秋播時夾好,而不是決定擺檔後才夾菜單。
而我們也得到取社商店支持,在太子界限街8號再組織多一個讓更多農夫參與的農墟,令一眾「細場」農友可以有一個定期出墟的機會。太子取社商店位於九龍市區正中心,同油麻地農墟一齊成為新界新鮮農作物面向消費者的平台。
在種種實踐後,阡陌之間將會專注於農業平台的發展,作出以下安排:
- 星期六油麻地農墟時間更改為2-6pm,星期三時間維持4-7pm
- 每月首個星期日,於太子取社商店舉辦一次至少5個農戶參與的農墟
- 網店稍後轉移至新興農場網站繼續運作,集中銷售牛潭尾的農作物,主力安排農墟自取
- 阡陌之間繼續提供農業資訊、組織農墟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