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盛夏,相對冬天的高產,香港農業在夏季收成較少。菜農現時主要產出瓜、果、豆類作物,而花農又會種植甚麼呢?
香港花農在夏季產出,跟農場自身的作業情況很相關。如果規模較大的農場有聘用工人幫忙種植,由於工人不能夠只於冬季盛產年花的時節開工,這些農場清明最後一批劍蘭出產後會種植一些夏季切花,維持農場的運作和收成,當中的代表當然是向日葵。
規模較細小的農場,則會產出如早前分享,會在農場的邊緣位置種植一些多年生作物如柳樹、白蟬、白蘭等香氣較重的花,甚至時令蔬菜少量交貨或擺賣。對他們來講,雖然收入不及「大場」,但沒有聘用全職工人壓力,夏季反而可以比較輕鬆。
種植桃花的農場,夏天基本上都是打理桃花。因為桃花生長動輒三、四年才收成,基本上桃花農全年都要花時間照料,所以很少會種其他作物。不過也有農夫利用農地少許剩餘空間,如上述的「細場」一樣種其他花和菜。
在向日葵之外,薑花算是昔日花農在夏天會的常見產出。薑花是一種多年生植物,在大約於5月中開始開花,最遲直到重陽才結束根據花農口述,他們會利用空置農田種植,種植3-4次後,到第5-6年會出現「發薑瘟」的情況,這片農地就不能再種薑花。
薑花也算是香花的一種,同玉簪、白蘭、白蟬等一樣,會被一些司機或長輩當做天然空氣清新劑。以往花農交薑花會以30枝一紮分大中細,十多年前的批發價仍有$1-1.5/支,一紮則是大約$30-45。

薑花直到今日仍不罕見於花店,因為大陸進口的薑花十分便宜;但香港花農普遍都無法種出價格具競爭力的薑花,加上發薑瘟的情況難解決,所以花農普遍也都不會再種植。圖中所示的薑花,在以往曾經種植薑花的農場附近拍攝,當年種子四處掉落成野花自然生長而出現。
夏季是屬於香花的季節,除了薑花和白蟬,茉莉、白蘭、夜合都會陸續登場,這些都是香港花農常種的香花。這些香花隨時代變遷日漸式微,一來是進口競爭,二來是空氣清新器的流行,減低大眾對香花的需求。
鮮花生產雖然不直接為市民提供足以果腹的口糧,但卻與文化與習俗息息相關,例如我們早前介紹的柳樹、蓮花、劍蘭,都見證50-80年代香港的社會發展。
香港到底有哪些經濟形式種植的切花和香花?這個行業現時還有誰在從事?《阡陌之間》與幾位從事種花多年的花農正在記錄香港花農的產出、作業情況及市場狀況。除文本出版、短片記錄外,亦希望連結花農和本地年輕花藝師及花店,稍後會有一連串考察及活動,讓鮮花種植相關的文化可以繼續承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