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潭尾晚茬插秧前夜 香港水稻田的二三事

對於有種稻米的農場來講,插秧應該是除收割之外的頭等大事。牛潭尾種米來到第7年、第15茬,要學習的事情仍然有好多。

相比海外或大陸種植量產,現在香港種米的農場,大多數都是小規模地種1-2斗(約1萬呎上落),以現時本地農場的種植情況,平均每斗產能不足150公斤(濕穀),較好時可能有200-300公斤。但這個數字經過磨米及精米後,最少要打6-7折;以每公斤本地米約$100去計算,只計賣米的話,每斗地在農作物的收入、一茬4個月可能都只有約1至2萬。而上述數字還未考慮晚茬颱風的情況,只要有最少一次八號風球,基本上都會出現倒伏情況,屆時產量一定再下降。

因此大多數種米的農場,都不會以農產品銷售作為種米唯一目標。反而是在農場劃出指定面積的米田,同步舉行一些近年被稱為「食農教育」的活動,在農作物以外提供體驗式的參與增加農田收入,否則單靠賣米基本上無可能維持米田的成本。

香港與台灣、華南地區的氣候相似,為何後兩者的稻米農業尚存,而香港的稻米種植,卻只佔少數?其中一個原因,是現時香港的農田大多數都已經呈碎片化,很難有一大片連綿不絕的農田。

一般稻田的面積都十分大,經常有朋友提起,在外地「一塊」米田幾乎等於香港一個農場完全的面積。根據長輩憶述,香港的稻米年代,「一塊」農田面積動輒5-6斗(3-4萬呎),就等如今日一個小農場的全部面積了。

以往種米農夫以原居民為主,但上世紀30-40年代開始,在政府的政策下,新界不少男性開始尋求於歐洲工作的機會,這個潮流在戰後有增無減,持續到70-80年代。當時不少男性覺得在鄉村耕田無前途,而且歐洲等地需要不少勞工,政府與當年的鄉議局甚至組織旅行團,吸引這些新界人先到當地考察。於是鄉村不少男性勞動力,就漸漸移居海外,這亦是為何今日不少原居民都散落在歐美不同地方的起因。

與此同時,在國共內戰後大量難民來講,這些南來難民普遍都以種菜、種花為業。來到香港向老一輩原居民或政府承租土地後,自然將農田改造成較細塊的田地,從事蔬菜或鮮花種植、或者禽畜飼養等,而政府及嘉道理農業補助會,也提供不同政策協助這些農田轉型,向市區提供新鮮而穩定的蔬菜及肉類。

蔬菜種植可以在相對較小的面積裡,種植出一定產量的作物,所以農夫普遍都會稍為改動農田的劃界,將不同品種的農作物安排,用田壆分隔,久而久之一片大農田慢慢就劃分為多塊小農田;而這些小農田可能又會再不分租予不同的農夫,農田便開始慢慢碎片化起來。

就算不是行內人應該都會知道,除了一些旱稻品種外,種植稻米基本上都是在水田進行,所以亦有「水稻田」一說。在牛潭尾的實作裡面,曾經用作稻田的農地,也可以不注滿水作旱地使用。牛潭尾復耕早期曾經有5斗米田,但這是在開荒期間發生。

一但農田開荒後無人使用,農田也會很快地再荒廢、生滿野草,偏偏開荒後由於種植人手不足,為了令土地能被使用,就選擇種米同時養地。現時牛潭尾新興不少農田,在兩三年前都曾經是米田,後來改作旱田,由不同的字號使用。

牛潭尾晚茬稻米選擇了花腰仔以及自留9代的百香米種植,後者一但成功,農場將會正式將之視為適應本地水土及氣候的本地品種,並自行命名。但能否順利採收第10代的百香米,就視乎種植者們的造化,以及天氣與自然狀況。至於今年牛潭尾早茬的稻米,將於下星期日(8月7日)在取社商店的農墟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