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自我

不知行內行外如何看待,無論覺得只是一群文青的浪漫體會,還是符合大眾對從農者的標準口味,在電視上展現本地耕種者的面貌,似乎仍然是重要的事情。

所謂重要,固然是更多人「識」;但「識」完又如何?齋講買賣,節目出街時間,永遠無法完美配合農作產出,即使有媒體推波助瀾,卻因產能無以為繼,收獲知名卻無菜可賣,實在尷尬。

電視上講的農民故事,大概也迎合公眾對農夫的印象,早起農忙、汗流浹背、日曬雨淋所以粒粒皆辛苦,小朋友請不要食剩飯餸。土地長出食物、農地變高樓好可惜,城市人是時候反思發展檢視生活了。

這堆老掉牙的標準說詞,在過去十年媒體對農業的描繪中屢見不鮮,走進鄉村振興農業,曾經成為幾多政客口裡的碎碎念、幾多藝文青年下鄉想像,又或是熱血男女為香港戰鬥的理想。

但農業最重要始終是人。植物只要有泥土便會生長,只不過是人類未必會食、或未必符合人類對食材的要求。農業就是改造渾然天成的土地與資源,有系統地栽培食材,繼而形成產業。而這個過程,人很重要。

無論有幾熱愛香港或者地球,外間幾多想像投射,入行兩三年接觸過不同領域的前輩,講起耕田、都是「自己的事」。有人固然抱持理想,也有人為尋回一種味道,也有人磨拳擦掌準備發達。又或者純粹是快樂,這種快樂可以是通過耕田實現上述想法而獲得,也可能是耕田、收獲農產本身帶給身體或心靈的愉悅。

耕田的人,相信大多數還是有想實現的「自己」,才能在各式各樣艱難裡種植下去。通過種植去觀察自己、認識自己,通過農業達成某種自我,獲得成就。可能這才是深耕最真實的意義,也是最能支撐意志的動力。

也同樣是因為走過的路、做過的事,在不知何時感染了哪位,有些可能素未謀面,也有些成為了緊密的夥伴。即使彼此之間可能只有這件事,還是在別人的生命軌跡裡留下足跡、令對方有機會通過農務去達成自我、得到快樂。無論最終走到幾遠,仍然重要。

能與前輩擠身於節目中,被閱聽人檢視與看見仍感慶幸。也感恩在行業裡,能夠有各種自我、為農業帶來不同演繹方式。鏡頭之外,更感激在農田裡的相遇,讓自己與自我都有機會成為他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有機會在協作裡成為更好的人。

故事就在夕陽下重新展開。

@viutv @nownewshk 《經緯線》重溫:https://youtu.be/NCfrr9syx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