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人講想做農夫但無從入手,然而就在今個月,最少5人將會在牛潭尾新興農場起步,以半農身份耕田,實現志向。
農場去年開始以「農場集體」方式營運,農田分別由不同成員根據能力與技術使用一定面積的農田,並共享農舍、農具、銷售網絡等。有人會自訂產出計劃,也有人參與由農場統籌的生產計劃。
簡單來講,各字號就如同一個農戶,擁有自己的農田、只是共用部分設施。而這些字號慢慢也會發展出自己的方向,例如有人以加工農產為目標、有人則以配合整體生產計劃為目標。
例如就是使用農場的第12號農田,進行一系列的量產種植以及各種實驗。而當字號經營一段時間,亦會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風格,甚至可視為一獨立營運的單位。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能讓想經營自己農田的人,可以在一定協助下起步經營,而當字號成長後,又可以將在外間收獲的資源、網絡回饋農場;同是各字號也會協調生產作物的方向,每個字號都有自己獨家的作物,當以「公家」名義出菜時,也豐富了「公家」的作物種類。
秋播是今個月頭等大事,農場也迎來幾位新成員,分別以獨立字號或加入字號的方式,投身今年冬季量產計劃。這幾位成員都來自前兩期「粟米100」計劃,即將承接最少500棵的產能。
粟米100所進行的訓練,完全沒有任何理論課,完全參與者由開荒與基建做起,然後培苗、定植、田間管理(除草、除蟲、肥料補充等),再到最後收成、銷售,除了規模較細之外,與一般農作物的產銷過程無異。


這些粟米100的「畢業生」在經歷一或兩茬的種植體驗後,即將投入真正量產規模的種植現場,除了要接受天氣與種植技術的考驗,更要面對殘酷的市場。然而,也因為投身更多,也讓一些朋友、能在擁有一定認知與概念下,有機會一圓成為半農的理想。
香港農業最缺不是資源或土地,而是耕種者、以及耕種者所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粟米100當然不會直接「振興本地農業」,但卻直視問題,讓想耕田的人能在有一定協助的情況下開展事業。
如果你都有從事農業的志向,不妨考慮參與今期「粟米100」,通過高強度的農務勞動考驗自己。為鼓勵年青人參與,我們亦為全日制學生及Freshgrad提供優惠;如想了解更多,亦歡迎在今個星期日2-6pm親臨界限街8號 農墟@取社商店,與我們一眾青農交流或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