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播又雜寫:新興農場的「字號制」到底是甚麼?

新曆8月對很多農友來講都是繁忙的季節,夏季農作物去到尾聲,忙於準備秋冬季的種植。網誌也因此疏於更新,請見諒也。

以新興農場為實踐基地的「12田」,今年的種植計劃不算複雜,簡單來講就是不斷種生菜、以及參與農場量產粟米的計劃,另加少量車厘茄、洛神花等。

很多人對新興的營運都感到好奇,到底為何「農場」又細分不同「字號」?例如我們的「12田」跟農場又是怎樣的關係?

我們會定義自己是一個「農場集體」(Collective),參與的成員,都是源於早期牛潭尾信心米的參與者,以及之後各種形式相遇的農友。有人以家庭為單位、更多人以組合/拍檔/單打方式,按自己的時間與能力承包農地的產能,面積由半斗至2斗不等。而最近就有上兩期參與「粟米100」計劃的農友,分別加入現有字號或組成新字號。

各個字號都會有固定的農田,可以根據能力種植自己擅長、喜歡的農作物;而農場每季亦有一產量產計劃,例如粟米、西瓜這些招牌農產,則會訂下產量目標,然後由各字號按能力承包(或者不參與)。

例如粟米每個字號承包500-3000支粟米不等,加起來全場合共種植目標10000支。如果希望增產/種植稻米,亦可按季度向農場借用「公家」農田,增加種植面積。

種植出來的農作物,最簡單的做法是字號自行安排銷售點,例如自己售予相熟店舖,或者自己報名參與不同農墟;而農場公家亦有若干零售單位、農場成員擔任「公家賣手」的定期農墟,但這個通路則需要以指定批發價出售。

施行這種模式,是考慮到農場大多數人基於現實考驗,無法全身投入成為全職農夫;又或者全職時都必須兼顧銷售活動,才能頂起全職收入。因此每人承包的面積,仍不及業界一直的「單打基本3斗」說法。

這種模式仍有一些需要改善之處。例如在指定作物之外,字號之間的種植計劃仍未能好好磨合,令到同款農作物可以突然同時大量產出、又可以同時停產。而農場在旺季期間能夠盛產、但到季節轉換期間亦經常「斷菜」。兼職字號種植計劃偏種指定作物,令到供應農墟、零售單位的菜款選擇,比其他平台/農場少。

不過,由於集體共享、分享了不同的資源,例如重型農具、技術支援、農舍、農資共購、運輸、銷售網絡,對有意投身的農友(尤其是青農)而言,是頗為完整的配套。當然這些配套,某程度上都是源於成員的無償付出、以及過去耕耘者建立。同時,字號亦有一定獨立性,甚至有時會以單獨身份參與農墟,建立自己明確的品牌。而因為公家種植計劃的出現,亦令到農場(已分割)的田地,仍然保持個別作物一定產能,減低農地碎片化的影響。

在實踐社區連結、推廣項目之前,農業的本質還是要先有農夫、種好作物。今年秋播已如火如荼展開,在中無論種花種菜、常規有機,我們以及一眾行家正全力以赴、堅信讓農產品說話、用品質決勝負,才是面對各種現實——包括「農業式微」的最好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