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稻米爭霸戰:漁護署花腰仔決戰梁福元NFT絲苗 個體種米農戶又點睇?

經營大棠有機生態園、十八鄉鄉事委員會前主席梁福元,近日接受傳媒訪問時,展示大棠種植的「元朗絲苗」產量達一萬斤,更打算同NGO合作推出稻米NFT。

於是「NFT米」馬上成為了農友菜餘飯後的話題:農產品都可以包裝做NFT,那粒米還可以食落肚嗎?到底這件事又有甚麼乾坤內幕?

作為農業平台,暫時完全無法用區塊鏈的世界去理解種植出來的農作物;至於香港種稻米的現況與市場早前已另文描述,在此不談太多;而大棠有機生態園種米,也不是第一日發生。

有趣的是,報導指連梁福元原來都不太欣賞漁護署千辛萬苦、從菲律賓種子庫引進,號稱「本地原生」的「花腰仔」;反而從沙頭角農戶取得數十年無種過的絲苗穀種,然後種出正宗「元朗絲苗」。梁福元更認為,這種米味道比「花腰仔」更有香味。

上述在《經濟日報》、《明報》的報導,內容是否值得相榷,熟悉本地種米的朋友應該心中有數。但大棠有機生態園種出稻米,也是鐵一般的事實。而如果根據報導所指、有機生態園種植14.35萬呎米田、即約20斗田,產出一萬斤米(報導未有寫清楚是未去殻的穀、還是已完成磨米及精米、重量較輕的白米,以下假設是白米),即每斗斗產約400斤(即約240kg)。

我們去年親身出席漁護署推介「花腰仔」簡介會,當時署方表示使用膠籃在溫室種植,然後推算花腰仔的斗產為200kg。換言之,報導裡梁福元種植的上茬「元朗絲苗」比政府推介的「花腰仔」斗產更高。

近十年的稻米復耕,早期由民間自主較多,無論是NGO或個體農戶,大多都會根據農場現實需要,種植自己有信心的品種,當中又以廣源粘最為普遍,亦有農友挑戰糯米、珍珠米等米種。漁護署去年推介「花腰仔」後,基於官方權威、加上抗風能力也受到農戶青睞,至於味道就見仁見智。

政府、以及鄉紳(大棠、大浪西灣等)都開始注意和推動種米,其中一個原因是種米與種菜完全是兩套技術,在一些人眼中種米只要做好防治野豬、雀害、來去水基建,打理的時間和心力比種菜少,只要求插徵秧發收成時勞師動眾。對於一些有資金或政策支持、同時又想動用大量農田的項目,種米比起種菜更有條件、更害易使用大面積的農田。

相比之下,民間的自發種米普遍面積不大,無法如生態園生產萬斤米;加上在招收活動時熱情明顯比幾年前減退,種米對個體農戶而言,已經不再是有吸引力的項目。沒有NGO或資助背景個體農戶普遍只會保留少量米田,僅作維持種米傳統、或者自行留種而已。

在香港種米的意義,對每一個種植者來講都各有不同。

牛潭尾晚茬插秧前夜 香港水稻田的二三事(2022/7/30)

漁護署推穀種 商業種米何以生存?(202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