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重建培苗區

農撚間有個講法:要一棵植物生長不一定很困難,但要生的得好、同時種很多、品質又要好到值得消費者乖乖付鈔,就要締造一個非常適合的環境,令植物可以舒適自在地生長。

例如西瓜原種在非洲,於是種西瓜時總要選擇沙質土地模擬原種的生境;又例如十字花料菜蟲多,農夫就圍上網屋物理性阻擋蛾、蝶進入產卵,減低葉菜被啃食的機會。

改造自然、取用大地資源栽種,是務農的原則,只是改造程度有所不同。而整個適宜種植的環境,除了上述因地制宜之外,還有更多配套。

人人都說耕田辛苦,對我來講勞動雖然疲倦,但如果是有目的和方向,疲倦其實不算甚麼。之前種植就是無方向,在將幼苗定整或種子直播前,除了犁田打草基本上都不知應做甚麼,然後這種總想著要種植甚麼、卻完全無方向地勞動的感覺,才是最辛苦。

直到今年因為撞板太多,才決定狠狠地投資各種農具及基建,例如為了隨時可以打草而不排隊買入私伙打草機;購買大泵增加灌溉的面積。

而培苗,即是在作物「落地」前早期生長階段,予以更人工的生長環境、更頻繁的灌溉密度,令作為在苗期好好生長才定植。以前我以為培苗不過是放種子落培苗盆、然後不斷灑水就自然生長,這也不是錯。

但培苗有很多突發情況,早前建造過簡陋的培苗區後,於是灑水失靈、地面不平受水不均、種子被鼠啃食時有發生。培苗之難,正正難在「締造合適的生長環境」。

重建培苗區是早已決定,真正動手是在半個月內一共花4日時間。首先完全清理舊苗床的雜草、垃圾,然後在炎熱天氣下,將數以噸計的木碎唧去田邊、再用斗車倒出鋪平,及鋪上木碎、反覆嘗固定,再鋪上地膜防草;搭起網屋、固定放置後,再套上防鼠網和外圍天幕;最後重新安裝水泵、接駁水管和灑水、電池與時間掣。

這間培苗室(我們稱為Wood地阿苗)不算很複雜,也不是永久建築,甚至隨時可以抽起搬走,更多前輩砌過更好、更大,更有規模的網屋。但對兩個新農來講,起一間簡單網屋,每個步驟完全都運用不上任何讀書時的知識,卻又嘗試(都唔敢講「學習」)了極多完全不同範疇的技術,這種感知世界的過程和方式,比在課室或電腦前聽書睇字實在太多。

處理或投入農業議題當然不一定要耕田,但耕種卻是最直接的方式,去認知行業的實務運作,用身體去體會「耕田好辛苦」的「辛苦」具體內容。也因為押上了生活、投入資金,將農業視為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以農業作為連結社區/改變社會的工具,才會真正地緊張每一個能夠讓農作物生長得更好的細節。而做好這些細節,才有可能種出好的農作物。

種到農作物換取收入,再矯情地撰寫「對耕種生涯感性分享的各種文章」賺取訂閱收入,這不是體會也沒有大道理,而是真實地在人間討生活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