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花開秋意濃:由埃及的國民飲品到香港的手搖水果茶

農作物可以見證季節更迭,處暑過後洛神花即將開花,同時也也帶來了秋意。

洛神花的名字是由英文 Roselle直譯,跟三國時期曹植傳世名作《洛神賦》的淒美故事完全沒有半點關係。但在先入為主的思想污染下,每次打理時腦海中不禁浮現馬浚偉(aka 曹植)在陳豪(曹丕)、蔡少芬(甄宓)面前七步成詩的經典場面。

洛神花在香港普遍到不得了,無論自留種還是買種子,發芽率都不低;定植後不需要太多肥料,只需充足日照就可生長,最高可以有兩米。雖然上網有教要做摘芯剪枝,但洛神花一般都被視為「唔駛點打理」植物,甚至由於它是一種強勢植物,只要定植前好好打草,連雜草都可以抑制。

我們自己的洛神花大約在5-6月定植,預計9-11月可以採收。洛神花綻放時間非常短暫,早上開花不到中午就凋謝,花萼會變肥厚。

洛神花含花青素、果膠、果酸,是一種常見的花茶材料,街邊的手搖飲品店都常見洛神花的縱影,外國也有不少品牌專做洛神花茶。洛神花是一種如咖啡一樣是「特用作物」,即是指加工後的產品才有經濟價值,鮮果本身不算值錢,所以主要產出洛神花的國家,同咖啡一樣都是第三世界國家為主。

而今日非洲東部的蘇丹與埃及,被公認為洛神花品質最優秀的產出國,其中埃及的國民飲品karkade就是以洛神花為主要材料,埃及也是全球最早投入有機洛神花種植的國家。而泰國和中國則是最大規模的產出國,尤其是蘇丹因戰亂、達爾富爾危機,令到歐美各國都減少進口、改向中、泰輸入。

對於洛神花源起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源於印度,而最被人文學界接受的說法是來自西非,再經過奴隸貿易傳播到世界各地。台灣大約於1910年代由日本政府引入種植,而香港何時開始種植已不可考究,但近年來洛神花一直是農場、農業團體常見的活動主題。

例如2017年香港有機生活社與各大農墟合辦「香港有機洛神花節」,在5大恆常農墟舉辦各類型相關工作坊及推廣活動,例如蜜餞、飲品、米糕製作,而洛神花果醬製作更是常見的農業推廣活動,這些活動也充分反映洛神花作為特用作物的特性。

不過亦因為洛神花是特用作物,如果不作加工(至少曬乾)價值不大,如果大量生產、又是否有地方大量加工?市面上洛神花產品眾多,本地洛神花在品種及價格上競爭力也不明顯,市場何在?而如果作為休耕時抑制雜草的作物大量種整,採收時間卻又與秋播重疊;如果為採收而不種菜,似乎又浪費農田空間和生產力。

無論如何,作物種出來就要盡力賣,對新鮮洛神花有興趣、或有想法的朋友,不妨直接Message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