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今日我們在JCCAC CCCD首度舉辦「農民市集」,換言之剛過去星期六於太子取社商店的農墟,剛剛好是一週年。中間經歷疫情反覆、天氣斷菜等情況、地方轉換等,正好聚首檢視這一年的經驗。
舉辦「自己的農墟」,初心是希望可以擁有自己的銷售平台。在過去的洽商經驗裡,有機農產由於產量少、成本高,即使要批發去店舖,對方難免要mark up更高價錢先有錢賺。同一條粟米,在果欄見過台灣進口只批$5/支,這樣的差距,店舖也很難將本地菜的價錢壓低。
有些農夫會選擇量產型的方式,選擇某一兩種標誌作物,增加作產量至到批發規模,令到農產品可以經批發商、統營等通路走貨,這種做法雖然局限農夫只會在某2-3個月才有產出,但減低種植的平均成本,繼而降低農產品的價格。
但這種做法,不太符合現時有機農場的運作,尤其是較少型、新入行的有機農戶,大多都會種植更多元化的作物,種類多而平均產量較少。因為有機農戶大多數都同客人直接做生意,對於消費者來講,就有如一個「檔口」;如果一個檔口只賣兩三種蔬菜,除非產品是獨市或有其獨特性,否則消費者購買的動力必定十分低落,在量產季節以外,也難以維持消費者的需要。
經常都會有人問,能否有一個單位或機制,去協調農戶的生產和銷售?例如找3個農場每個種3款菜,那就有9款菜了。這件事知易行難,在銷售裡,買手當然可以選購不同農場的作物而達至不「撞菜」;但在生產者的角度,農夫不一定只跟一個買手做生意,在沒有絕對共同利益下,即使是經同一個平台出菜,都很說服農戶種/不種某些作物。
別說農場之間,即使新興十個字號之間,都很難要求農友必須或必定不能種植某種農作物,頂多只能講定農墟不會收購。尤其是新入行的青農,必然帶著自己心中一些想法與自我入行,除非作物有機會帶來嚴重病蟲害,否則基本上都無理由去限制生產作物的種類。
所以在生產協作如此困難下,農墟就成為了牛潭尾幾個字號,以及幾個同樣是個體農戶的出路。農場之間不強求對方配合生產節奏,但有一個定期的平台各自銷售。有些農夫會比較重視農墟的銷售額、有些農夫則會視農墟作為出貨尾的平台、有些農友以推廣為主,希望在農墟儲到菜包客,即使需要不同,也說明農墟對自己的銷售有不同意義。
現時不少恆常農墟都由大型NGO、商業機構舉行,他們的優勢是可以使用到人流較多的場地、以及能夠有大規模的宣傳平台,所以吸引不少規模較大的農場參與,有些農墟也指定需要ORC的認證。而我們的農墟,是利用民間的店舖空間,由農戶自主運作,不需認證、只求信任,自由度也較大。所以規模較小、也沒有NGO、Funding支持的農場參與這個農友自主的農墟,會比較自在、也容易同消費者交流。當然沒有取社商店、Gwobean及早前的 @cccd_hk 支持,我們也不能順利地使用這些空間。
未來每月首個星期六,將會於取社商店持續舉辦多戶數的農墟;而其餘的星期六,則分別會於 @gwobean 及取社商店交替開設菜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