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職災

今不同行業的都曾發生嚴重工業意外,紅磡體育館Mirror演唱會意外、何文田大閘壓死保安員、以及近日安達臣道的天秤倒塌意外,都令不少人關注到工業安全問題。

而在農業領域裡意外都不罕見,雖然香港的農業規模細,農夫多數使用的機械都是微型機械,但亦有危險性。這些事件沒有受到很大關注,因而也缺乏客觀數字去反映香港農民工作時的職業傷亡情況,不過經常都會聽到農友分享自己受傷經歷,或多或少反映農務意外的情況十分常見。

單以發生在我們認識的農夫為例,最常聽到就是與犁田機相關,例如犁田機失控、腳部捲入機底;也有農夫為保護莊稼,與野豬搏鬥時被咬傷或撞傷;而在高低不平的農田阡陌上「叉錯腳」,也是屢見不鮮的意外。

畢竟農用機械有其危險性,例如打草機的刀片十分鋒利,即使不開機使用時都有機會在換刀片期間割傷手。這些不經意發生的意外,也經常在農友閒聊間聽到。

而在農業較發達的國家,農業意外就更是老生常談。根據《農傳媒》引述日本農村醫學會統計,在2006-2015年間農民工作期間死亡原因,2/3與操作農機有關,其中操作拖拉機佔當中的45%,另外小型耕耘機械(包括犁田機)則佔13.5%。造成農業意外的其中一個原因,近幾年農機甚至越來越大型,工作年齡本就偏高的農民,就更容易發生意外。

在農業發達的領域,與農業相關的保險十分常見。除了保障收成的基本農保,例如台灣有保險公司2015年推出為農用車輛、農業機械而設的「農業機械綜合保險」,承保範圍包括機械本體損失和竊盜損失,以及第三人體傷死亡及財損責任,理賠採全險式,除不保事項外所有意外事故致農機本體或第三人損傷皆可理賠。

但在香港,除了受聘於農場或NGO的農務工人,僱主需要按法例購買勞工保險外,個體農戶作為特別的工作模式——既沒有僱主、也不屬於「自僱人士」,農戶普遍也不會為自己投買勞工保險。所以農友大多時都只是安全自理、小心為上。

現時漁護署間中會舉辦農用機械訓練,供農友學習使用;另外其他農業團體的耕種班,也或多或少會接觸機械。不過實際情況下,農友都是自己買機後反覆練習,唯有慢慢熟習操縱方式,才能更安全地使用機械。

更多農耕技術及農用機械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