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志記:回應各種疑惑

在剛過去的週末,志記鎅木廠的主事人及支援者們,忙於處理覓地重置的事宜。在期間發生各種狀況,也有不同的傳聞在網上出現。

最多人疑惑: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木廠將會收到約1400萬賠償,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首先,我們支援者是不知道、也沒有興趣知道政府予志記的具體價格。

木廠所在的土地是私人土地,政府根據《收回土地條例》收地時,會根據每半年一次的收回土地特惠補償率計算;志記所在的農地位於憲布上的新市鎮發展區(古洞北新市鎮),會按此價格計算。

政府於2019年將業權收回,根據當年10月訂定的新市鎮甲區收地補償率,是$1389.6/呎。這數字定期於地政總署網站更新,亦是公開資料。

換言之,甯漢豪所指的1400萬裡面,大多數都是政府收地時本來就應給予的土地價格,大家可理解為政府以公權力向業權人購買私人土地做工程。

政府買地起樓筆錢被命名為「補償」,私人地產商買地起樓就叫做「買地」,本質是一樣,地產商都尚有講價空間,政府甚至是用法例(《收回土地條例》)強制你「賣」,價都無得講。

如何有人認為政府起新市鎮、擁有業權的人就要向政府提供土地,不應收取一分一毫的話,那實在沒有甚麼好討論。香港整個社會選擇為土地標個高價錢,木廠被收地、政府出錢根本天經地義,甚至可能比地產商收地價更低。

而1400萬扣除地價後,就是這項產業的「特惠津貼」,意思是,無論你所經營的產業是否擁有地權,都會設有一項特惠津貼,作為作業需要遷移或者結業業所造成的損失,這個數字一般根據上蓋面積計算,每呎的價格會比住用寮屋低(但住用寮屋有金額上限,這部分暫且不談。你可以動手計算下,扣除地價後,木廠所收取的特惠津貼,就只值那個價錢。

日前地政人員來要求木廠遷出的對話短片中,廠方曾提及政府會否補償木材的價值;地政處人員的回應,就是如果想提出其他「法定索償」就要先取消「特惠津貼」。這段對話是公開,也是在當時地政人員容許下拍攝。順帶一提,當日木廠並沒有簽收支票。

第二件事,關於「派木」的問題。

自從木廠收地消息傳出受到廣泛關注,除了絡繹不絕的遊人,還有個別人士前來「索取」木材,甚至有木材被偷。木廠商業經營,標出價錢銷售自己的木材或製品天公地道。

主事人王氏兄妹都是老工匠,每日都面對數以百計不同的請求、查詢、訪問等等,還要處理日常工作,他們的精神與體力消耗都十分巨大。我們亦不介意直接講,乘人之危取著數的人也有存在。

所以權哥到最後關頭,仍想努力不令木材浪費;有年輕木工人花錢買下兩車木材,但奈何工場不空間有限,無法接收更多。所以萌生出將木材贈予民間團體或學校的想法,旨在不想浪費。

然而在手忙腳亂下,在內部未有好好溝通後,就在FB貼出消息。於是在當日馬上就有人索取木材、打爆木廠電話,也完全打亂了原有同時忙於覓地、處理原有工作的安排,所以廠方在電視裡拒絕了送木的查詢。

經過討論後,我們會將有一張Google form讓有興趣的團體登記,希望可以有系統及秩序地實現權哥我想法,同時也讓我們有空間去處地覓地安排。希望各位體諒與理解。

最後,是到底「我們」是誰,1400萬有冇份分?

日前見到權哥他們的家人,當他知道網上有人質疑支援者有錢落袋,不禁失笑:「張票寫我阿嫲名,你去銀行會畀你入?」

「木工班負責人」這個身份確實比較奇怪,但也確實是我和阿欣的身份。舉行木工班的源起,是2016年夏天,13位示威者,因為在東北發展前期工程撥款審議期間,與警方爆發衝突被捕並入獄。在那個鬱悶的夏天大家都在想,我們還有甚麼可以做,去告訴更多人這片土地的人和事?

木工班是在這背景下開始舉辦,早期除了木廠導賞,也會講解東北發展的爭議。

我們兩位搞手不是木工人,對木藝認識不深。因為相信城鄉共生的理想、支持村民爭取應有權益與木廠結緣;即使後來慢慢淡出反迫遷運動,也繼續選擇在鄉村從事農業,靠著種田謀生、也靠自己本科的知識間中打工、接freelance做外快。也因為牽掛土地與木廠,在這段日子繼續支援木廠的各種事務。

也因此,我們絕對自信地站在香港的土地上繼續耕種、繼續跟木廠行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