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政長官梁振英上任後,規劃署為加快覓地建屋,三番四次將位於市鎮邊緣的綠化地帶、GIC土地或其他指定用途(O地)改劃建屋。受這項政策方向影響,2014年開始已經有多條散村面臨改劃收地。當中有些項目例如橫洲三村在收地後、建屋工程已經進行中,而今年年初收地的小欖新村,亦已經經賣地程序出售予私人發展商。
在這8年之間,僅有馬鞍山村(半山)能夠在城規程序階段「逃出生天」,這與馬鞍山村擁有舊礦場豐富人文地境資源、以及村民努力不懈地向公眾及城規會表述有關。然而同期間進行的其他改劃則繼續推行,例如茶果嶺村城規程序於今年初展開後,即使有電影《緣路山旮旯》取景、近日吸引極多遊人,改劃一樣獲得通過。
位於葵涌的石梨坑村,將會成為這項政策方針下最新一條面臨改劃的散村。有在當地進行社區工作的民間團體初步估計,大約25-35戶村民將會面臨拆遷威脅。
這項被稱為「葵涌⽯排街⽤地公營房屋發展計劃」,由規劃署於今年9月交予葵青區議會。早於2014年,就發展局就曾經向葵青區議伯就短中期適合改作房屋發展的⽤地進行諮詢,這幅土地亦包括在內。項目將會改劃S/KC/30的6公頃綠化地帶為住宅甲類用途,並將以6.5倍地積比進行公營房屋發展,預計興建5座大廈、提供5400個單位、供15000人居住,將會連同一座水務署泵房及一間24個課室的小學一同興建。

近日已有村民留意到改劃通知,亦有地區人士組織關注組織。不過,這些民間自發的行動將會面臨比過往更緊張的時間表。
相比以往例如東北發展(古洞)第一期工程,城規程序於2015年進行、2019年申請工程撥款、2021年開始收地。元朗南的城規程序與人口凍結程序,於2020年9月同步進行、2021年3月進行公眾申述環節、今年中立法會通過收地相關撥款,最快今年年尾至下年年初正式收地。
相似的情況同樣發生在茶果嶺村、牛池灣村及竹園聯合村(九龍三村),城規程序與人口凍結同步展開。而這些村民、連同今次的石梨坑村村民,將來可能面對一個「精簡規劃程序」的城規會。日後城規會將大幅削減公眾申述程序,尤其城規會在審批圖則時的多場公眾申述;另外收地及啟動賠償機制毋須經立法會撥款,以及容許收地後可以改動及「公共用途」定義等。這些城規程序、收地程序的變動,將會使村民爭取權益的道路更加崎嶇不平。
即使上述程序不變、假設當局於2023年初開展城規程序及人口凍結,村民最快2026-27年需要遷出。據了解,不少村民均持有租用官地牌照,然而這些牌照屋在拆遷時會被視為寮屋,政府將會根據510方案進行特設特惠安置(房協方案)、或提供一筆過特惠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