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費

最近稿費爭議熱鬧非常,雖然我不算是靠賣字搵食的人,平均一年只接一兩單當幫補下,其餘時間都是靠一班讀者穩定地subscript買菜,去支持日常記錄、撰寫土地與農業相關的文章和短片。與此同時,大多數寫作以非虛構、與公共議題相關,所以同一些與文學相關平台交集不多,而今日也沒有太多平台可以容納這些文章,又或者不太想將文章放上這些平台。

因此對坊間稿費的概念不算很清晰,曾經聽過某位朋友一篇約3000字訪談文章,稿費是《阡陌之間》平台整個月收入。到底這個金額是否慣例我不清楚,但一直以來都間歇性地被勸告/間中收到稿件邀約,在某些平台寫一篇稿已經夠我交租或者入四五缸汽油。

不過由以前到今日,我還是很堅持寫作的平台要自己建立。

很多人都覺得這個年代文字被貶得毫無價值,因而感到失落與憤怒,這對我來講有點不以為然。先不論就算當年倪匡金庸之類,其實都要日寫夜寫、海量地生產內容才能過日子,而能夠靠書寫維生的人由古至今都不多。還有大家選擇/至少是由你第一天打算寫字的一刻,你都已經知道香港或華語世界,都是高度資本主義的社會體制,你的創作必然是市場主導,而市場會選擇大多數人喜歡的事物。

無論是書寫、創作或報導,如果你認為自己別樹一幟、想在主流市場裡面佔一席位、卻又不想迎合市場實在曲高和寡,缺乏對現實的感知和體會,我也不相信這些人能夠寫出令人有共鳴的文字。反而我沒有覺得任何為謀生要爭取資助、或放低自己去寫/拍自己非最擅長或喜歡的作品是甚麼壞事,這些人能夠將興趣變成一門謀生手藝,也是對現實的回應。

但至少對我來講,寫作和攝影是我喜歡做的事,無論有錢無錢,都仍然會用這些方式去記錄自己見到的世界,這絕對不是堅持與毅力。由小學自己寫小說、到後來寫blog、寫報導、寫散文,這十幾年累積下來數以百萬字,當中有好有壞,到今日相信大家都不覺得我會寫得太差。推郁自己創作的動力,就單純地出於相信文字、相信影像可以好好表達自己的信念。

我覺得有志通過文字或影像表達自己的人,首先要想清楚到底是自己為誰創作,自己對於優秀作品的定義,與外間願意付錢的群眾或單位有幾大落差。然後要想自己能夠接受「我所做的事並非大家喜歡的事」——不單單是寫出來自嘲、而是要狠狠地面對上述的落差。再者就要問自己,有幾相信或喜歡自己現在要做的事、就算外面完全無人欣賞是否都會想繼續做。

而我自己,在認清自己同世界的距離後,與其去同人爭論自己創作的價值、被他人標上價錢牌,我選擇自己建立一個讓自己覺得舒服的平台去發表文章和片段,也不會set paywall去阻礙自己傳播文章,喜歡和認同的人就自己訂閱、種菜種花回饋認同自己的人。我完全接受、也感恩自己有一個細小但極度supportive的讀者群。

當你想視書寫為謀生的職業,就要有面對資本市場殘酷現實的覺悟。

如果你想做完全代表自我的創作,可以想想自己能付出幾多,單靠願意支持自己的小眾,能否支撐這個過程。

但若然你想做自己的同時,又要埋怨市場沒有合理地肯定自己,那條路只會更難行落去。

講起上來,同耕田都幾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