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地作業與我們的距離

因為開田、送貨經常開車,每幾個月就要到車房換偈油和做檢查,一直光顧的車房位處遭到改劃的綠化帶,車房連同成條村會夷平變公屋。

綠化帶搞汽車工業算是棕地化吧,以往都會咁諗。但這幾年接觸更多在鄉村營運的小廠房,木廠醬油廠這些「絕無僅有」的行業固然受到大家愛戴,甚麼冰粒廠也是實用值max,但車房、還有自家的燒焊、木工、還有回收場,大概都是不受歡迎、被認定是破壞農地的元兇。

一幅農地變成棕地經過很多過程,在高舉守護農地或綠化帶的旗幟同時,香港農業——整個產業眾多經營者數十年前選擇了北上,當農業退出農地,加上生發案、大規模的新市鎮開發等推拉因素,農業人口下降的速度比農地損失可能還要快,棄耕處處也埋下棕地化的伏線。

以本地農業今日的產業規模,如果說要運用全港3000公頃(暫時)未規劃、棄耕農田,幾乎完全不可能。而棕地上的產業,亦是很多基層市民謀生場所,無論是車房的師傅、自僱的裝修工人、靠回收渡日的貧窮長者,尤其是被視為破壞農田的棕地上,還是養活了很多在社會邊緣裡絕境求存的人。

自己都是靠鄉村謀生的人,居住在鄉村、在農地耕種、光顧鄉村車房、也會去鄉村的農資倉庫買貨、曾經在木廠搞木工班。工業或產業,如何定義為「傳統」或「普通」?農業一定同環保掛鉤嗎?石屎化對環境有影響、但在對農業或工業的田常作業來講,帶來的便利是否已抵消了破壞?為甚麼會有一條鄉村比另一條村更值得保育?

並非要追求絕對發展或停止建設——當然在現實裡,有更多建設是造成毀滅性破壞,但關鍵還是在每一個發展裡,有甚麼人被遷就、甚麼人被視為低端人口趕走。而希望將一切事物留下的人,又是否願意投身自己進入你想追求與捍衛的生活。

那些「一般」的工業雖然沒有甚麼獨特之處,卻正是因為「一般」維持了與社會的連繫、繼續被有效地運用,成為他人賴以維生的工作,其消失所造成的影響,不一定少過傳統手藝沒落。

而各「式微」的產業,多數都是無人承傳、無法回應社會實際需要而被淘汰,新世代又會否帶著新思維進入其中、重新建立這些產業與今日社會的連繫,似乎才是關鍵。

還有更重要是,能否看見、聽見、尊重邊緣裡面掙扎求存的個體與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