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兩度的粟米收成即將來臨,也代表今個季度的種植已經過了一半。今年農場多個字號合力種植粟米,可惜因為授粉期間遇上風暴及連日大雨,令到收成不及當初預期;而在即將收成前幾日,也再面對野豬入侵的威脅,最後保住幾多出市場仍是未知之數。
坊間愈來愈多農友種植相似水果粟的農作物,而常規與自我認證有機被視為同一市場,當常規農場大舉種植、而本地菜銷售通路沒有明顯增長下,農場如不另外再尋求出路,繼續種植白龍王粟米可能變得無利可圖。有一種說法常見於農戶的耳語間:每個品種都紅不過三年,所以每三年(及期間)都要尋覓新品種。
經常在農墟或各種地方聽到一種意見:不少消費者欣賞本地有機菜,亦認為有不少人都會想買到本地有機菜,但往往因為「宣傳不足」、購買困難而令到消費者無從得知。
這個永遠合理的說法,卻不是「努力宣傳」就可以解決。在今季向不同店舖推銷粟米期間,很多零售商起初都減少取貨、甚至乾脆不取貨,理由是本地有機農產的銷量每況愈下;也有農友的菜包客因移民潮大跌一半,要出墟尋找新客源;加上本身市道不佳,農墟本身人流都減少,這些因素都不是單單靠「宣傳」可以解決。
再者,本地不少耕種者確實都是刻苦耐勞、精益求精,然而再努力、再新鮮,對更多人來講仍然昂貴。尤其經濟環境不理想,比一般進口菜貴30-40%(甚至更多)的本地有機菜,似奢侈品多於必需品。雖然在論述上農業是食物以至生命的根本,但在事實上與數字上,今日的香港農業沒有餵飽太多香港人,確實是不爭事實。




又例如農場想追求更穩定收入,專攻高價位的特色品種再rebrand,然後以高價位銷售,甚至在連鎖網絡賣有機菜;而為了穩定供應,就必須種植比需求大的份量,多到要棄掉;這與不少抱著反思資本主義或城市生活、繼而而進入農業的初心有所違背,也不符大眾對「小農」的幻想投射。
而農業的作業情況,也不如香港主流環保論述與想像般生態友善。例如二澳就是一個開墾被視為具生態價值的區域作為農田,直到今日仍受環團的非議。而我們自己處身於野豬與人類衝突之間的前線,對於坊間投射情感於野豬身上的同情無法完全理解。
尤其野豬在農田造成的損失、以及防治野豬的開支明明已經是自己承擔,但每當在「堆牙」討論時,農民永續被要求投資以更永續的方式、要求與這些動物共存,視個別對野豬仁慈的善心農人為金科玉律,連一句半句埋怨都被理解為對野豬的仇恨,明明社會上大多數人無論素食肉食者,事實上每日都在享用外地農場以很進取與血腥防治獸害方式作業、所保住的收成,總之最骯髒的事情不在你身邊方圓50公里內被看見就夠了。
今日的香港農民似是一班老匠、以及嘗試繼承老匠工藝的手作人,種植著不一定最需要的昂貴蔬菜,也要進行違反大眾喜好防治野豬或開墾郊野。當然不是絕對,也不是相對,但農業真實的面貌並不完全美麗與理想,單純的「努力」不足以說服更多人消費。
這樣的農業還值得你支持和認同嗎?但對耕種者,如牛潭尾的一眾壯農、青農、半農、1/n農而言,比起尋覓本地農業的發展方向、滿足外間對「農夫」形象的期許,最重要還是自己能否在這片泥土上實現自我、達成目標。唯有滿足了自我,才有心力再用客觀的指標、用農產品征服消費者。牛潭尾收成節就是這樣的一個活動,讓外間檢視驗收今季的種植成果。
參與牛潭尾白龍王粟米收成節: https://sunhingfarm.com/co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