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部分土地已被徵收,蕉徑農業園第一期工程已經展開多時,推土機即將開入蕉徑更多常耕農地。不過農田的基建工程仍然未完工,令到農友遲遲都未能入場耕種。
達記園的文哥將會是第一期的租戶,起初獲告知11月初將會交場,為了提早熟習新農田,他培植了一批菜苗作測試水土之用:但因為到現時這一刻(11月中)都未能交場給我們,菜苗會不斷長大,變相浪費了工夫。」
「白菜、生菜其實我們一早已培苗,但它生到移植期一過,你再移苗其實它不能生長。我之前培的白菜,苗的高度已經可以摘來食用,又例如菜芯培苗後要移苗,否則變成了就地種植,菜芯不會粗。但你這些事前工夫要做,否則到時可能農田會丟空個幾月,因為到時才再培苗最快都要30日才能移植。」
「現在冬天作物很多都需要移植,新地交給你、你不去種東西,根本不會摸到塊地的特性。表面上可能踩過,但實際上地肥不肥沃,或者砂石多不多、酸鹼度是否適合,你不種、不拿儀器去測試的話,根本我們不會知。」
農業園第一期的基建工程仍在進行中,遷入的農戶除了若干面積的農田,亦會分配宿舍、農舍、灌溉系統等等。早前有農戶批評新農地碎石較多之後,承建商安排一部碎石機到場處理,同時將早前施落的馬屎肥、雞屎肥翻入泥土。不過農夫正式耕種前,仍然有很多工序需要處理。
「任何一塊地給你新種植,都需要輕量的調節,因為每塊地開荒一定多草米(野草種子)、一定有砂石;去水怎樣走,你要現場去執。中國人有一句『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因為耕開的田上一手已做了很多事,瘦田你要落很多工夫去調節之類。農業園可能建設了七至八成,但建設上自己要做的工夫還有很多。」
「還有它現在仍未完全水平,還是有少少暗斜,只是暗斜少了。但當一下雨、水土一流失,斜度就會不同,究竟下雨時怎樣引水走,又要到時現場才知道。」
至於文哥現時在老圍一帶耕種的農田,將會有一半被徵收,工程預計一兩個星期內開始。
「其實據說很快會做到我這些,大約兩個星期,你望出去他們準備鋪設一條臨時道路,再做完少少手尾就會殺入我這位置。這段時間我將自己一直耕作的泥土移走,因為這些泥土耕作了幾十年,一來草米會很少,二來已經調節了土壤數十年,叫做會肥沃點,不會浪費。」
「他日土地被推土後覆蓋石屎或甚麼都好,其實土壤就會被浪費,我們這段日子就每日都掘泥、愚工移山。當然,我們因為只是很小型,要浪費很多工夫做,這沒辦法。」
飽受爭議的農業園正式運作之後會面對怎樣的挑戰?農夫在農業園內又能否順利復耕?還有第二期規劃又會否造成更多迫遷?這些問題都需要社會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