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擇時刻

星期六將會是2023年首節農墟,每個月首個週末,都會安排在取社商店閣樓、邀請更多農友一齊見街坊,今個星期也不例外

組織農墟已接近一年,由最初油麻地、到今日固定在太子與深水埗交界舉行,認識不少對本地農業有興趣的新朋友。除了建立恆常支持本地農作物的消費習慣,更有朋友在農墟接觸農場後,再通過「粟米100」計劃投身農業。

太子農墟另一個特點,是大部分參與的農友都是對農業抱有不同想像與堅持的「小農」,運用香港土地與環境資源,種植與生產真正意義的「本土」農產品與加工品。藉著參與農墟、通過作物與加工品分享自己在農田的實踐與體會。

在這個時代呼喊「堅持」與「努力」不困難,但當進入各種作業的現場之後,「堅持」與「努力」是會遇上各種難度,就以農業來講,技術不佳、投入時間不多、意外,這些人為因素會直接導致減產;而天氣、自然災害、野獸入侵,這些不可控因素也會影響收成。

除了要用時間去磨練技藝,農作物本身亦非一朝長大,最快的「快菜」也要30-40日、菜芯要80-90日、種薑就要近一年,再長時間的,蘆筍今年種、最快年先有得收,一棵桃花甚至要種3-4年。香港農民就正好以身作則地演繹「堅持」,在收地、氣候轉變、土地退化、年華老去、青黃不接等挑戰裡,農業界仍然砥礪前行,努力耕種,尋找出路。這不是「農業界」的故事,而是一眾農友在過去數十年來同香港人,共同面對社會各種挑戰與難關的崗位與實踐。

有些人已踏出自己的一步,耕種、買菜、支援農業、記錄鄉村,由消費與生活開始,在細節塑造自己所期許的世界。

2023年及之後,農夫們將會迎來農業園入伙、農業優先區研究、北部都會區、大嶼山發展、綠化地帶改劃等新挑戰,尤其是收地、改劃會愈來愈頻繁。在推土機前種下鮮花,能否抵禦大興土木開發的硬道理?社會大眾又是否願意,讓農業參與在自己的生活?這不只是農夫個人、農業與土地運動參與者的選擇,更是全香港選擇留低的人,都要一齊面對的抉擇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