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又到立春,天氣開始漸轉潮濕,在去年底收粟米後忙於寫書取材,只好暫時丟荒田地。
還原基本步只種一款農作物,在拍檔暫時未回歸之時,規模也縮回兩年前的面積。本地菜銷售成績不似預期,農墟也會逐步交由農友輪流出墟,菜包暫時維持在冬季運作,4月後再算。
經歷了幾年左試右試,可能對我個人來講,習慣早年奔波行村、周圍去在時限內做記錄和寫稿;相比之下,耕田在收菜、出菜的趕急之外,大部分時間都時要落心機、慢工出細貨的田間打理。無法長時間靜心在農田專注耕種,全職農夫並不是心底裡最期許的選擇。
以往種田比較多是「自我實現」,例如覺得自己在早年經常推人落坑搞農業,自己都要demonstrated 到一套能夠維持生計的模式;又或者更直接,通過耕種去「兌現」過往在街頭或撰文捍衛本地農業的口號。
在多次實踐、體會通過農業謀生的難度後,對於以農夫作為職業不如當初執著;不過,對於種植——單純「種植」這回事,反而現在多幾分享受,落田打草又好、開田也好,就算幾個星期放低,一上手又好快適應。可能到今日,耕田這回事才真真正正地「入血」。
牛潭尾種粟米的日程同讀書很似,Sem 1在處暑後開始,在9-12月種秋茬粟米;然後避開最寒冷的冬季;Sem 2在立春開波,由2月種到4月尾5月初,同時也種西瓜,之後就放暑假休耕。這種模式頗適合我們在休季期間做其他工作和創作,同時也可以生產到一定數量的農作物。
在生命慢慢流動的過程中,不斷發掘和修正路線,認清當下最具體想達成的目標,或許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