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樹又準備開花結果,無論是最初定再返牛潭尾都是桑樹打果的時候,所以每次有桑子摘就代表又過一年。第一年見到桑子,被桑的甜味與顏色吸引,一到休息時間就會瘋狂採摘後馬上放入口;第二三年見到桑子,想起超級市場的天價,總會幻想如何發達,但往往在出墟前都無時間或無將要收成、包裝桑子這件事放在心上。
每年二月在同一個地方,做著看似一樣但又有少少唔同的農務,培苗、開田、整地、移植etc種種,以前每件事都要拎出來大寫特寫一番,今日變成要追趕的正經事,但也可能因為不再放大這些細節,才能真正體會或感受每種農務的意義。
我們這一代無論用怎樣的身份進入,都必然見證香港農業的退潮與沒落,但也在同一個時刻,仍然能夠在一眾老農夫、老牌農會的分享身上,感受到昔日農業興盛時的種種,繼而有機會通過書寫、攝影去將各種經驗與事蹟留個記錄。我們也幸運地有機會獲他們傳達知識的同時,也能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汲取到來自世界各地農業知識、應用小型但現代化的技術。
留低耕田起初只是一種「想成為為留下來的人」的自我實現,但經這幾年在農場各種嘗試,再在最近收集各位農民前輩的口述與文本記錄裡,再次體會到鄉村與鄉村生活者的韌性,不會輕易相信他人所言、也不會因為別人的三言兩語輕易動搖,自己用盡全力去實踐與嘗試過,所有知識與經驗都不容易被挑戰。
如果單純為實現「想留低」之類的意志,又或者想用耕種去撫慰人心或傷口,未嘗不可卻又總覺得是對土地有種莫名虧欠。耕種、農村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有意義、值得實現的生活方式,置身其中自然有所體會和轉化。
今年桑樹再開,在即將開始、短短一個半月左右的結果期裡,好想試試買樽更好的三蒸去浸兩樽桑子酒。其實桑子本身已經有一定甜度,如果有時間更想試試直接將它發酵,聽講需時更短、味道更濃。
或許正因為不斷地、重覆地應用著、耕耘著這片土地,才能孕育出這種氣味與內涵,唯有這樣方會令人無法抗拒,也不想輕易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