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潮退卻:殘酷現實裡,農戶堅持自主尋覓曙光

來到3月仍然是葉菜量產的時刻,銷情淡薄則並非一天半日的事,仍有交菜出蔬菜統營處(VMO)的農友分享,自1月農曆年前後已開始間中收到對方因數量過多而停止收菜的訊息,而菜包客戶亦每況愈下,近日收到愈來愈多農友尋求出貨的查詢。可是我們在最近每個星期對著零星落索的街道開檔,無論是借場給我們的取社商店,還是農墟本身的生意都很不理想,若非寥寥幾位熟客仍然風雨不改熱烈支持,農作物大概每個星期都要原車返農場。總體而言,今個冬季的農作物銷情明顯比過去兩年下跌1/3至一半不等,也無力幫其他農場出貨。

耕田不是一必賺生意,這兩三年受惠於疫情早期至中期因為各種封閉政策、迫使市民要買餸煮飯的熱情,加上打著「本地」產品的熱潮,在過去幾年成為新界農作物有力的宣傳口號。這些浪潮隨著移民潮、防疫措施完結而緩緩退卻,近年才加入農業的新手,在最近終於體會到在疫情前本地菜的真正日常。

這些並不是意氣用事的說話,如果你走上街上或做民意調查,相信大多數人對本地農夫都會予以肯定,傳媒也會對本地農產品讚不絕口。展現農人默默耕耘精神的文章與短片固然撼動人心,曾經作為受訪者的我們也偶然受益於此,報導一出、銷售總追不上產能。

可是一兩個星期的燦爛之後馬上歸平淡,外間的肯定與支持沒有反映在真正左右營運的銷量之上。以往成行成市的食材店一間接一間倒閉,街市人流亦不復返。但本地農業在媒體的聲浪卻有增無減,農業活動成為鄉郊保育基金項目裡面的重點,政府以外亦有各種私人基金支持著各個非政府組織,營運一個又一個「農業」項目,以極度低廉甚至免費舉辦活動,令更多城市人有接觸農業的機會。

與此同時,沒有緣份接受資助的自耕戶,就繼續面對各種難關。如果大家有留意最近KOL介紹農夫的片段,知道有花農想自行轉型卻受制於城規條例對「休耕農業」的嚴格限制,本身自主進行的開放活動被迫中止;而受資助的村落大搞文創、復修,不旦吸納大量對鄉村有興趣的人才,同時完全扭轉了過去20年以民間力量為主的護村運動,政府及私人企業以巨額資源投放於他們指定想保育的鄉村及農業模式,另一方面繼續放任在政府有發展企圖的常耕地上種種不當規劃行為,原有農夫轉型面對重重關卡。

農業基金通過支持菜聯社、香港有機資源中心(ORC)這兩個與農場運作直接相關的團體,即使是個體農夫也不可以說沒有受惠其中。但而不少農戶本著自立自主的精神,除了補助農機及基建開支、上限為3萬元的「農場改善計劃」之外,大多數都沒有(也沒有資格)申請農業基金或鄉郊基金的資助,除了通過菜聯社或ORC的服務外,大多數也沒有參與在農業基金所支持的項目裡面。

自耕農戶並不覬覦單單通過耕種而取得資助,在有機農業運動的廿多年來,農業界早已自主、自資地進行很多嘗試,例如新型機械、灌溉系統的引入,還有各種網上銷售的模式。不過在土地、人力資源的短缺及危機,以及農產品的銷售市場狹窄的殘酷現實下,單靠口號式、或者通過被稱為「賣慘」的語言動員消費,只會帶來一時三刻的熱潮。

菜賣不好並不一定有人做錯做漏,更有可能是行業無法完全跟上市場的變化,例如消費者的需求轉變。舉例說,農墟接觸的本地農業支持者,都並非在家庭內負責買餸煮飯,擲下重金買入被視為天價的有機菜不一定能,可是大幅降價又難以收回種植成本。

早前看到某個社創單位,引用了一些藝術家通過為不值錢的作物寫上故事,然後在拍賣網站以高價賣出的經歷,提倡在鄉村將人事物的故事呈現,然後為社區、鄉村或產品創造更高的旅遊價值。這些實際上以文創手段服務資本的做法,似乎已經成為香港鄉村運動的主流操作,而且大眾也十分受落。但這些操作鮮有被用於農作物的推廣上,一來是在外人帶以理解的困難裡堅持耕種,不一定會被消費者明白,二來是農夫的尊嚴來自種植出優質作物被消費者肯定並轉化為收入,喜歡種植的人很多都不想將種植以外的事情作為產品的一部分去包裝。

於取社商店舉行的農墟

農作物是商品,在選擇資本主義的社會裡,商品本身就要靠其品質、品種及價格去決定銷量。而方法也不礙乎量產降低成本減低價錢,或者提供與進口有明顯品質及品種差異的作物獨市經營之類。另外就是考慮到市場現實的消費習慣,推出適合現時消費者生活習慣的產品。香港市民與政府已經用行動去展現社會對本地農業的態度,對比各種鼓動消費的語言與口號,農產品本身的質素與產量才留住消費者的關鍵。

大量生產在現時香港農地炒賣的現實、有經驗人手短缺的現實下難以實現,而嘗試種植獨有品種、以及種植毋須煮熟可生食的農作物,成為了不少農夫尋覓的新方向。無論是漁護處主導的「有機西瓜節」、牛潭尾自耕農夫自主發展的「白龍王粟米」、NGO與共購單位推出的「香港蘿蔔」等,都是尋覓出獨有產品然後品牌化並量產起來,再進行期間限定的銷售活動,這個模式似乎是最合符現時市場現實的做法。而這些做法在低迷的農產銷情裡,仍然能夠間中為農夫帶來合理利潤。

連同2015年開始的《基進報導》、以及2020年延續出現的《阡陌之間》,我們通過網絡傳遞農業資訊與內容已經是第8個年頭,曾經在街頭與網上矢志振興農業的推動者,在投身農耕工作後深切明白耕種與經營農場並非易事,體會甚至與昔日的萬千感言有所違背。但若果我們相信農業是作為生命的根本、以及與土地連結起來的產業,在通過實際耕種累積體會,並且種出值得大眾願意支持的農產品,才是對本地農業最有力量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