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3月26日晚上,荃灣大窩村發生一場嚴重火災,當時傳媒報導總共摧毀了六間相連的寮屋。於當地工作的組織者撰文記錄了大窩村的情況,以及村民在災後的安置情況,同時檢視現時的緊急安置政策與安排。
位於荃灣芙蓉山的大窩村,為非原居民寮屋散村,村的歷史甚少有資料記載,村名按字義可以理解作大的窩形谷地。大窩村村口的組合信箱有近一百格,約二十年前經歷過山泥傾瀉及集體安置後,至今只有約十户居民。要到達大窩村,先要行上約二百級又長又斜的樓梯,然後會見到有一龐然的寮屋群構築物,內有十多間寮屋劏房,據居民指,該寮屋群佔地近五千平方呎,構築物有一部份為石屋,其他部分由木板及鐵皮等物料搭成,廚房廁所在房間外面,高峰時有二十多户居民在內居住,住客近年較多為單身在職住戶及基層長者。
大窩村寮屋群內的環境有如港版貧民窟,組織者第一次到訪時亦感到震撼,難以想像在香港仍有這種居住環境,誠然是一千多元的租金,今日在市區連床位都未必能找到;組織者曾想過這樣的居住環境會否被取締的一日,沒料到今年三月底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將大窩村最大部份的寮屋群幾乎燒毀;按居民描述當晚先是屋外雜物起火,其後火勢一發不可收拾,有居民遺下證件、手機及財物,慌忙逃生,由於大窩村所在位置偏遠及樓梯通道狹窄,增加救援及拉喉灌救的難度,火勢接近兩三小時才被撲滅,幸意外中未有傷亡。




因應過往居民連繫及組織工作,組織者於火災當晚及過後一直跟進及協助居民災後安排,希望就此記錄是次事件及相關經驗。
基於過往同類火災事故的經驗,主要由當區民政處協調,包括於當晚開放就近社區會堂作臨時庇護中心,及後聯同社會福利署及地政處等部門跟進災民即時需要,算是迅速為災民提供緊急救濟的經濟及物資援助;然而,災民面對家當及財物盡毀,無家可歸,火災翌日只能被安置到屯門寶田臨時收容中心,簡單講就是要災民由荃灣遷往偏遠的新界,每人只獲配一個床位加一格儲物櫃,並需與收容中心數十住户共用廚廁,對於經歷一夜折騰身心俱疲,及失去唯一居所的災民也只能無奈講一句「其實都冇得揀啦」。災民於辦理入住登記手續時,見識到收容中心內的「高度管理」,需以每日簽名或點名報到形式,以證明入住期間無其他居所,初入住時也經歷了廁所僅有三格沖涼熱水爐全壞的情況。
按房屋署現行政策,房屋署會為受災害、緊急事故或政府清拆行動影響而無家可歸的人士提供臨時居所,分別是位於屯門寶田及大澳龍田的臨時收容中心,房屋署並提醒臨時居住人士有責任在入住後盡快另覓居所和遷出;入住收容中心後需至少居住三個月,等待房屋署進行「無家可歸」資格審查,符合資格方可入住中轉房屋,中轉屋的單位接近公屋規模,惟單位面積較細及廁所空間狹窄,但總算是獨立居住的單位,入住中轉屋後可居住至編配公屋單位,而居民不會因為入住中轉屋而加快公屋進度;由於葵涌石籬中轉屋現正進行清拆,全港現只剩下屯門寶田邨有中轉屋單位;而大窩村災民於遷入寶田臨時收容中心時,也遇上了居住近半年,仍未獲安排至中轉屋的居民。




組織者於2017年協助受屋宇署執法影響的居民曾到訪過寶田收容中心,無奈是2023年再見仍是同一景況,多年來收容中心環境未有改善同時也明顯不打算改善,政府部門一直以公共房屋資源緊張,及杜絕有人以此作上樓捷徑為由,拒絕改善臨時安置環境及保留收容中心的存在。這場火災使至大窩村寮屋劏房群時至今日終被動地取締,然而收容中心這種不人道及不合時宜的「臨時安置」能否有過時的一日?
誠然是現有的安置政策措施甚難突破,透過這次處理寮屋火災危機的經驗,仍想向社區工作同工分享,於同類社區危機中固有不同政府部門及社署同工介入協助,但社區工作同工仍有組織者的角色可發揮,包括連繫事件中受影響的居民,共同面對突如其來的緊急事故,陪伴及與居民同行,講解相關安置政策及程序、各政府部門角色及職責等,是社區工作者仍能夠以靈活應變的能力及強調集體面對方向,在社區危機事件中佔有獨特而重要的身位。
圖/文由大窩村寮屋組織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