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了一個「業界」聚會,業界是農業界,人生第一次被稱呼為「農友」,會有沾沾,但想深一層,自己頂多算「業內人士」,「農友」還是言之尚早。
自己自豪的專長不是農業,而是做傳播,讀新聞學院,返過主流媒體,又自己做過網站。如果當年不幸留在傳媒界,科班紅褲子出身,生涯規劃標準到不得了。
以往嘗試營運一個多元社會議題面向的媒體,總會覺得你一日一文都追不上。寫blog雖然部分文章都有時限性,但一定輕鬆好多。
另一個重要的轉變是,現在寫文或拍片大多數都不是「專訪」或早已計劃的專題。大多數內容都是工作期間相遇到的人與事,在休憩期間交流時的互動和分享;又或者是工作之時,順手做一些簡單拍攝和記錄,再通過有序的剪接和編排,成為可閱讀的內容。
有些人問:這些沒有仔細計劃、隨手用手機或DV機拍片,如何剪到「一條片」出來?這是一種經驗累積,在拍攝的期間已經在腦海中有初步剪接或書寫的脈絡,然後主動地收條這些內容,返到去只須將之鋪陳即可完成。
容易做嗎?對我來講:容易。因為過去多年所累積的經驗,已形成一套很順暢的運作方式:利用最輕便可以放入袋的器材、對要記錄的事物有充份了解、針對性地收集內容,堅持使用Windows機(但一定要買正版Adobe,否則一定中毒)、按日子而非內容管理的檔案夾、素材的位置、剪接和上字幕的方法,最後出街。
而所使用的器材也是度身訂做,以往是使用專業1吋cmos大機,畫質好但太重身,現在改用有基本防震的小型handy cam PJ380為主,收音咪向前只要也不用另外準備收音架生,只需要同發言者保持合理距離即可。剪片機也是針對性地更換為MSI Prestige,一款專為社交媒體編輯而推出的輕薄筆電,運行Premiere Pro時效能會增強。
硬件齊全、軟件順暢,也要加一點運氣——這點運氣是你沒有在現場miss out想放入去的內容,不論是書寫抑或拍攝。

所以有朋友問可否「教」其他人用我的方法做傳播,其實好難,對方有否相似設備?能否習慣這種工作流程?即使將我所有經驗和設備都攤開如上,他者也難以照板煮碗。亦因如此,教不得。
容易不代表事情簡單快捷,犁田機教學短片,最終花了6小時剪接,耐過犁好一塊田,但仍覺得可以做得更好。最近計一塊田的斗產和成本,將算式放在做片,起碼要$4,000——剪接一工、拍攝一工,另外加器材損耗及貯存空間成本,加起來這個數都只是回本。
生產這樣的內容有其初心,一來是想區分「正經寫」及「隨手寫」的文字,前者因為工作需要的內容,仍是以土盟為平台,資料搜集要做得更足。隨手寫似散文,通過工作期間和生活中觀察,將片段記錄下來。
另一個觸發點,是有感現時網絡上推廣農業、宣傳性的文字和影片很多,但絕大多數都是面向消費者。不過當初學者如我想上網睇教學——正如以前學剪片,想學一些專門技巧上YouTube 會有教學;關於農技的廣東話、香港生產內容不多,除了個別農友如復耕者的網誌、綠田園網站(都是很好的參考資料),緊貼市場和社會脈搏的資源和資訊不多,可能是專注種植的人都不太能(也可能是不應該)抽時間去做這些資訊傳遞。這個網站,希望可以補充到這些地方。
這也沒有很了不起,農藝不佳,在農場的付出很少。但農場解決問題的方法,實事求事、目標為本,值得學習:有蟲害起網棚,有野豬就起圍欄。也覺得這節奏才能同時面向行業,同時呼應社會;自己認為有需要而未存在的平台,通常我都會索性自己去做一個,不要再等。
重新起頭雖難,還望諸君多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