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Bt

粟米已定植一個月,蟲害繼續發生。有機種植方式不用化學農藥,除了盡力徹底人手夾蟲,另一個被業界採用的方式,是以蘇力菌(蘇雲金桿菌,學名Bacillus thuringiensis,簡稱Bt)進行防治。

根據漁護署資料,蘇力菌是一種「孢子型桿狀菌」,可以分秘出蛋白毒素,對對鱗翅目(蛾與蝶)、雙翅目(如蒼蠅、蚊子)和鞘翅目(甲蟲)有殺傷力,但對人類和其他生物無害,不過現時香港市面上只有針對鱗翅目的蘇力菌出售。

人類與蘇力菌的相知源於1911年,日本學者於期刊中發表了家蠶猝死病例,同年德國科學家從德國Freistaat Thüringen的地中海粉螟幼蟲體內,分離出致病的病原菌。直到1915年科學界將這種細菌命名為蘇力菌,開始予人類應用Bt的歷史。

於雄花上方噴灑

以粟米為例,主要害蟲都是蛾與蝶的幼蟲,當溶於水的蘇力菌黏附於葉片時,Bt製造的毒素蛋白會在腸內被溶化,亦能使害蟲中止進食,三四天內死亡,對這些幼蟲來講可謂「穿腸毒藥」。

農場現時向菜聯社有機種植社(CGG)所購買「Xentari 見達利」,在美國伊利諾伊州生產,經日資台灣代理「住友化學」入口。農場內部予以的指引,是每包Bt可應付600棵粟米一茬的需要,有蟲時最好連續施打三日。

施打方式與一般農藥相似,先將一部分蘇力菌溶在水中,然後使用噴壺噴於作物上。由於對粟米傷害比較大的蛾蟲與蝶蟲,都會由雄花出蕊位置開始啃食,所以除了要噴滿葉片,亦要對正在雄花上方的位置向內施打,使向內的葉和正在出蕊的花都可以黏上。

正在啃食粟米的害蟲

不過施打不一定就能徹底防治,如果未有對準葉片,幼蟲可能不會啃食到黏上Bt的部分。去年農場曾經施打過一批被指無效的Bt,其後才再買新批次,才開始見效。而一連三日施打過後,耕種者會再巡田檢查,如果有蟲還是繼續要人手清除。

另外,同施肥或其他農藥的原理一樣,在雨天前不應施打,否則會被沖走;蘇力菌還有一個特性「見光死」,在陽光下很快會被破壞而失效,於是就要揀在收陽時份施打,這個時間又是農場最多蚊的時間,所以耕種者要捱住痕癢打Bt,也是另一種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