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農業最近熱鬧非常,當梁福元宣佈推出300粒NFT稻米後三日,漁護署、菜統處、金源米業與幾位種米的農戶又在中環街市召開記者會,宣佈將會在「本地漁菜直送」App將本地稻米「花腰仔」推出市場。
包裝精緻的金源「花腰仔」淨重125g售$78,即是平均每公斤米售價為$624。這數字相信打破了近年各大農戶銷售本地稻米的零售價,相信連梁福元都未必有膽賣這個價錢。
在過去幾年,雖然價格因品種及農場定位時高時低,但本地種米的單位賣米,都是維持在大約$80-150/kg。同樣是花腰仔,今個月我們在「農墟@取社商店」以$140/kg的價錢,將新興農場牛潭尾信心米團隊種植的花腰仔發售。VMO與金源將稻米定價抬升至此,實在教人望塵莫及。
其實種米一向都收入不高,佔用的田地廣、收成不穩定,每公斤米價比進口米貴8-9倍以上,即使賣起都只能賺回種子錢。香港的田地因為歷史原因早已被分割成碎片,基本上不可能做到有實質意義的生產。近年唯一記錄香港稻米的著作《種稻的人——香港稻米生產的技術與傳承》提及,如果以每人每年需要180公斤稻米計算,2017年本地米田總面積只能供應69人一年食用量。
過往本地在香港有種稻米的農場,一般來講都不能只靠賣米,舉行插秧、收成、導賞也是重要、甚至是比賣米更穩定的收入來源。還記得漁護署當年的簡介會,農業主任也指出花腰仔穀殼顏色分明,「搞活動」會令參加者很高興。但今次天價賣米,根據我們了解,金源的收購價亦算合理,農戶接受、銀貨兩屹,也算不上甚麼剝削,甚至變相令成功出產的農戶,不一定需要靠活動去維持成本。
花腰仔突然洛陽紙貴不無原因,近10年香港農業掀起一股種米熱,復耕稻米多數都是民間單位,基於生態(如長春社)、社區(如荔枝窩、二澳)、保育、文化等原因種植稻米。對於團體來講,種米使用的面積比種菜大很多,同時在種植期間打理不多,但插秧及收成時勞師動眾,十分適合團體活動。
早期復耕種米需要自行引種,為了尋求米種,這些單位會走訪新界鄉村,亦會由大陸、台灣引入米種,最常見的是秈米種「廣源粘」。而牛潭尾起初亦種廣源粘,後來從大陸引入另一米種「百香米」並不斷留種,至今已種植9代。不過這些品種,都被指與昔日「真正本地種」不同。


2018年開始,林村有團體嘗試向外國種子銀行引入曾經在香港出現的原生米種,除了最近的主角「花腰仔」,還有「老鼠牙」、「花羅白」、「齊眉」等。據中文大學香港種子技術及教育中心(SeedTEC)林漢明教授指,當年漁農署曾經將部分本地米種保存,但因為本問題將種子轉交菲律賓的種子銀行、繼而再被轉送到美國的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這些米種圍繞地球走一圈後又返回香港。
去到2020-21年左右,漁護署大龍實驗農場亦開始進行留種栽培試驗,並與獲農業持續發展基金資助的SeedTEC,嘗試揀選適合本地種植的原生種。當時SeedTEC曾到多個農場希望委託本地農民在農田撥出位置,供研究人員試種不同品種。最終大龍及SeedTEC認為「花腰仔」在生長和留種純度方面表現穩定,逐於2021年開始將花腰仔推介予本地農民。
在簡介會上,署方表示有一「行內德高望重」的商戶有意所有種植花腰仔的米農收購收成的穀,並進行加工。當時署方並未有透露商戶身份,當然其實過去金源、超力以及擁有不少屋邨街市的建華集團,都曾向不同農戶了解染指本地米。「由種子銀行取得的本地稻米品種,未必具備作為經濟生產品種的潛力,但對於保留本港歷史及文化回憶有一定價值。」一年之後,金源與VMO聯手推出這批花腰仔。與此同時,大浪西灣、荔枝窩等接受「鄉郊保育基金」資助的鄉村,相繼推出種米計劃。
換言之,政府現時開始直接間接地介入種米組織與產銷,慢慢扭轉過去多年來以民間主導的局面。對整個公眾來講,接觸本地米的機會一定比以前多,活動收費也更便宜,以西灣即將舉行的插秧活動為例,收費只是$100。但相對之下,沒有資金或資助計劃支持的小農,未必有資本可以維持一定面積的稻米種植,例如個體農戶、種植水稻多年的上水「心田」舉辦的插秧活動單次收費$350。
雖然民間過去十年來累積不少經驗、知識,品種亦百花齊放,但在資本的差異、加上小農在實際上也無可能貢獻高產量,長此下去小農對種米的熱情必然相應減低,寧願投放時間去生產能夠換取較高收入的蔬菜。「花腰仔」的出現,以及政府持續介入,種米的單位可能愈來愈大型、規模化,可是香港農田的碎片化,始終成為有實質意義產量的障礙。
不知會否有人看到《大紀元時報》報導「種植方法較輕鬆,只需將種子灑進泥土即可」(所以連插秧都不用嗎?),還有$624/kg這價錢,然後搶租農田種米等發達?到底官商介入的種米活動,對本地農業界有否衝擊?想種米的小農日後又如何自處?事實上,大部分農友最近都忙於秋播,而且晚茬又已經插秧,保持觀望之餘,還是要繼續埋首工作。想一夜致富,去馬會買六合彩或長期投注曼聯對家,應該比較務實。